历史文化探索:得陇望蜀的典故及故事介绍

得陇望蜀,原意指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现比喻贪得无厌。该成语出自《后汉书·岑彭传》。二、典故主人公 得陇望蜀的主人公包括曹操、司马懿以及刘秀、岑彭。三、《三国演义》中的故事 背景:三国时期,汉中太守张鲁想自立为王,曹操得知后领兵前去征讨。过程:曹操一路过关斩将,顺利打到汉中...
历史文化探索:得陇望蜀的典故及故事介绍
得陇望蜀的典故及故事介绍如下:
一、典故含义
得陇望蜀,原意指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现比喻贪得无厌。该成语出自《后汉书·岑彭传》。
二、典故主人公
得陇望蜀的主人公包括曹操、司马懿以及刘秀、岑彭。
三、《三国演义》中的故事
背景:三国时期,汉中太守张鲁想自立为王,曹操得知后领兵前去征讨。过程:曹操一路过关斩将,顺利打到汉中,但城中将士万众一心,攻打无果。长史荀攸献计利用张鲁手下的贪官杨松为内应,最终攻下汉中。司马懿建议:胜利后,司马懿建议曹操趁胜攻打刘备和诸葛亮占据的两川之地,但曹操以刘备和诸葛亮的才智以及西蜀之路崎岖为由拒绝,并说出“人苦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耶!”的话。四、《后汉书·岑彭传》中的故事
背景:刘秀打败王莽后自立为皇帝,岑彭跟随刘秀打天下,立下汗马功劳。过程:刘秀控制东部地区后,转向西进军,封岑彭为将军。岑彭随刘秀攻下天水,又与偏将军吴汉围困隗嚣在西城。公孙述派大将李育援救隗嚣。刘秀因事回洛阳前,给岑彭写信,指示其在攻下西城和上圭后,率军攻打四川。结果:刘秀的目的是平定陇、蜀二地,以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最终,隗嚣和公孙述都被消灭,刘秀统一全国的目标得以实现。五、图示

2025-01-24
球球词典 阅读 33 次 更新于 2025-09-11 05:05:07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得陇望蜀,原意指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现比喻贪得无厌。该成语出自《后汉书·岑彭传》。二、典故主人公 得陇望蜀的主人公包括曹操、司马懿以及刘秀、岑彭。三、《三国演义》中的故事 背景:三国时期,汉中太守张鲁想自立为王,曹操得知后领兵前去征讨。过程:曹操一路过关斩将,顺利打到汉中...

  • 成语“得陇望蜀”的出处主要有两处:《后汉书·岑彭传》:原文为“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意思是人们总是不知足,已经平定了陇地,又想攻取西蜀。唐·李白《古风》诗:其中有“物苦不知足;得陇又望蜀”之句,也表达了类似的含义。关于“得陇望蜀”的历史典故...

  •  翡希信息咨询 “得陇望蜀”这一典故是什么意思?

    这个典故的原意是指已经取得了陇地,还希望得到蜀地。引申含义: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已经有了一定的成就,但并不满足,仍然有着过高的期望和追求,表现出一种贪得无厌的心态。历史背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得陇望蜀”反映了古代战争中的地域争夺,形容不同势力为了争夺领土和人民...

  •  文暄生活科普 【成语典故】得陇望蜀

    《东观汉记·隗嚣传》:“西城若下,便可见兵,南击蜀虏。人苦不知足。既平陇,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后汉书·岑彭传》:“两城若下,便可将兵南山蜀虏。人若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一发兵,头须为白。”主要人物:刘秀: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公元前6年-公元57年),字文...

  •  翡希信息咨询 成语得陇望蜀的典故是怎样的

    得陇望蜀的典故是关于东汉光武帝刘秀的故事。典故内容: 背景:在东汉时期,陇指甘肃一带地区,蜀指四川一带地区。 事件:刘秀在已经平定了陇右地区后,仍然不满足,希望进一步攻取西蜀地区。 出处:这一典故出自《后汉书·岑彭传》,原文为“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