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楼兰典故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句话:不破楼兰终不还,这句话是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而这里面有一个典故,那就是破楼兰的故事。故事发生在西汉汉昭帝(汉武帝之子)时期,主人公叫傅介子,西域龟兹和楼兰都杀过汉朝的使者,傅介子就以骏马监的身份出使(骏马监相当于孙悟空担任的弼马温),带着汉昭帝的...
破楼兰典故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句话:不破楼兰终不还,这句话是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而这里面有一个典故,那就是破楼兰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西汉汉昭帝(汉武帝之子)时期,主人公叫傅介子,西域龟兹和楼兰都杀过汉朝的使者,傅介子就以骏马监的身份出使(骏马监相当于孙悟空担任的弼马温),带着汉昭帝的诏书,去斥责楼兰国与龟兹国。
傅介子到了楼兰国之后,他对楼兰国王说:你们楼兰国为什么要怂恿匈奴人要杀害汉朝的使者?匈奴人从你们楼兰国经过的时候,为什么不向我们报告呢?
楼兰国王理屈词穷,他说:匈奴使者是刚刚过,应该是想去乌孙国,然后再到龟兹国的。傅介子至了龟兹国,责备龟兹国王,龟兹国王表示了歉意。
傅介子到了大宛,然后又回到了龟兹国,龟兹国跟傅价子说:匈奴人刚刚来了。傅介子就带着汉军,将匈奴使者斩杀。
傅介子回到汉朝,他对大将军霍光说:龟兹国、楼兰国实在是反复无常,如果不惩戒他们的话,说不过去。我过龟兹国的时候,发现龟兹国王比较不提防,我准备先杀龟兹国王立威。
霍光想了一下,他说:龟兹国太远,你不如先拿楼兰试一下。傅介子带着金银珠宝到了楼兰国,楼兰国王本来不想搭理傅介子,傅介子就让人故意透露给楼兰国王说,他带的这些金银珠宝就是想赏给西域各国的,如果真让傅介子离开,那就亏了。
楼兰国王是个贪财的人,就赶紧来找傅介子,并且设宴款待他,两人聊得不错,傅介子对楼兰国王说:我们大汉皇帝有些话,让我单独跟你说。楼兰国王,以为是啥好事,就跟傅介子进了帐篷。
结果,埋伏在内的两个勇士直接将楼兰国王给杀了,然后把楼兰国王的首级带回了长安,立了楼兰国王的弟弟为新的王,也不叫楼兰国了,改名为鄯善国。这个就是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故事了。
楼兰古国也叫鄯善国,位置在今天罗布泊的西北角,孔雀河南岸七公里处,一直到公元四世纪,被北魏所灭。
根据汉书记载,楼兰国有户一千五百七十,人口一万四千一百人,兵三千人左右。
楼兰古国之所以会消失,很多人认为,主要是水源的原因,楼兰古国的水源本来是来自于塔里木河,可是后来塔里木河改道了,楼兰国就严重缺水,就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了楼兰国,迁至其他地方去了。2024-12-08
球球词典 阅读 3 次 更新于 2025-04-21 03:43:09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句话:不破楼兰终不还,这句话是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而这里面有一个典故,那就是破楼兰的故事。故事发生在西汉汉昭帝(汉武帝之子)时期,主人公叫傅介子,西域龟兹和楼兰都杀过汉朝的使者,傅介子就以骏马监的身份出使(骏马监相当于孙悟空担任的弼马温),带着汉昭帝的...

  •  乾莱信息咨询 《不破楼兰终不还》中的典故

    “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句引自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楼兰,汉时西域国名。据《汉书》载:汉武帝时,曾遣使通大宛国,楼兰王阻路,攻截汉朝使臣。汉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霍光派傅介子去楼兰,用计斩杀楼兰王。唐时与吐蕃在此交战颇多,王昌龄诗中借用傅介子斩楼兰王典故,表明征战将士誓平...

  •  翡希信息咨询 《不破楼兰终不还》中的典故

    《不破楼兰终不还》中的典故主要指的是汉代楼兰王阻挠汉朝使者,后被傅介子智斩的故事。具体来说:楼兰的历史地位:楼兰曾是汉代西域的一个重要国家,地理位置关键,经常成为边疆战事的焦点。楼兰王阻挠汉朝使者:据《汉书》记载,在汉武帝时期,楼兰王曾阻挠汉朝的使者通行,这一行为引发了汉朝的不满和...

  •  spring797 《不破楼兰终不还》中的典故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  校企律说法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运用了什么典故有何作用

    解释: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这句诗中的“斩楼兰”运用了李广勇斩楼兰的典故。楼兰是汉代西域的一个小国,经常扰乱西域的和平。西汉名将李广曾率兵出击,大破楼兰,成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这一典故被后来的诗人广泛运用,表达战士们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在这句诗中,诗人借用了这个典故,用...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