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碎琴谢知音的典故

典故:相传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而和寡,没有知音,十分寂寞。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着听着,停住了脚步。坐在俞伯牙的对面,说出了俞伯牙弹奏的心中所想的。这个人就是钟子期。两人结成了忘年之交。他们约好在两年之后,在他们两个坐...
伯牙碎琴谢知音的典故
典故:相传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而和寡,没有知音,十分寂寞。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着听着,停住了脚步。坐在俞伯牙的对面,说出了俞伯牙弹奏的心中所想的。这个人就是钟子期。两人结成了忘年之交。他们约好在两年之后,在他们两个坐着的地方见面。
可是两年之约到了,俞伯牙拿着琴在这里等,不见钟子期的影子。等着等着,来了一个老翁,自称是钟子期的父亲,是专门来替钟子期来赴约的。老翁向俞伯牙说明了来意。原来钟子期的临终遗言就是同俞伯牙的约定。
俞伯牙跪拜在老翁的面前,悲痛欲绝。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一说河边)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惜。这就是那段“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看出了俞伯牙和钟子期深厚的友谊,所以人们常用此感叹知音难觅。

扩展资料:

1、典故人物简介
俞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伯牙抚琴遇知音就是他在探亲回国途中发生的故事。
据余氏宗谱记载,伯牙实姓余,名瑞,字伯雅,善鼓瑟子期赞曰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父余纶,子一仲霄。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战国时代楚国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集贤村)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担、拿板斧的樵夫。历史上记载伯牙探亲回国时,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正巧遇见,感叹说:“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河。”因兴趣相投,两人就成了至交。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生不再鼓琴。
2、现实意义
如何交朋友,古人已为我们现代人做出了光辉的典范。同朋友的交往要守信。信在五常中是最后一个字,但是五常的基础。在现代的广泛的社交活动中,我们还得讲一讲朋友之间的信义。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朋友,不要失去了才惋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伯牙碎琴
2023-04-15
球球词典 阅读 3 次 更新于 2025-04-21 15:04:47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典故:相传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而和寡,没有知音,十分寂寞。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着听着,停住了脚步。坐在俞伯牙的对面,说出了俞伯牙弹奏的心中所想的。这个人就是钟子期。两人结成了忘年之交。他们约好在两年之后,在他们两个坐...

  • 俞伯牙摔琴典故如下:伯牙碎琴(又名伯牙绝弦),最早记载于《列子》,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俞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万分,认为知音已死,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

  •  移行换影 登快阁颈联用了哪两个典故

    1、朱弦已为佳人绝: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故事。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孝行览·本味》:钟子期死,伯牙碎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译文:钟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万分,他把琴打破了,把琴弦也扯断了,一辈子都不再弹琴了。因为他认为知音已死,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

  •  韩己辛 什么是伯牙摔琴

    即伯牙碎琴(又名伯牙绝弦),最早记载于《列子》,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俞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万分,认为知音已死,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将琴摔碎,以...

  •  深空游戏 伯牙碎琴词语起源

    中国古代流传着一个经典的故事,名为《伯牙碎琴》,又名《伯牙绝弦》,讲述了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深厚友谊,他们是知音的代名词。俞伯牙以其卓越的演奏技艺,而钟子期则以卓越的音乐鉴赏能力,成为了彼此间的知音。当钟子期不幸去世后,俞伯牙深感失去了唯一能理解他音乐意境的人,悲痛之下,他决定破琴绝弦...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