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穷理历史典故出自《论语·为政篇》,传说孔子的弟子子贡曾经问孔子什么是为政之道。孔子回答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可谓为之为政矣。”然后孔子说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子贡不明白,又问孔子这句话的意思。孔子的回答是:“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典故出处】:明· 方孝孺 《 答郑仲辩 》:「其无待于外,近之于复性正心,广之于格物穷理。」 【 成语 意思】:穷究事物的道理。 【成语注音】:ㄍㄜˊ ㄨˋ ㄑㄩㄥˊ ㄌㄧˇ 【通用拼音】:ge wu qiong lǐ 【拼音简写】:GWQL 【使用频率】: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
出 处 明·方孝孺《答郑仲辩》:“其无待于外,近之于复性正心,广之于格物穷理。”示 例 偶阅近人《夜谈丛录》,见所载焚旱魃一事、狐避二事,因存记所疑,俟~者详之。★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明朝的王守仁一心想做圣贤,迷惘之余,"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在"格"...
格就是研究,格物就是研究事物。这是理学中很强调的获得“理”的途径。“守仁格竹”是一个很有名的典故,就是他对着竹子思考,当然他思考的应该是人生的道理不,而不是竹子的物理特性了,要不然他就可能是植物学家,而不是哲学家了。不过这是一个失败的例子,正是在不断格外物,不断失败中,阳明先...
守仁格竹典故的介绍:从小就有为国靖难、做圣贤想法的王守仁,十八岁时开始苦读朱熹的书,认为那样能帮他走向圣贤之路。朱圣人用四个字指出了金光大道:格物穷理。意思就是“理”虽然很难悟到,却普遍存在于世间万事万物之中,理无处不在,而要领会它,就必须“格”。至于到底怎么格,那就不管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