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历史典故

退避三舍历史典故: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
退避三舍历史典故
退避三舍历史典故: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2020-12-02
典故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故事出自《左传 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2020-12-02
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出自《左传》。

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交战的时候,晋文公命令晋军后撤九十里,以此来报答楚成王对自己的恩德。

此后,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在另一个历史事件中,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逃出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后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待他如上宾。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问他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楚国。

重耳略加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但是,如果我回去当了国君,就要把楚国的土地还给您。”楚成王听后大为感动,于是说:“你既然这样回报我,那我就送你三百里路,不再追究你的罪过。”这就是另一个与退避三舍相关的历史典故。2023-05-27
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出自《左传》。
三舍,古代以一舍为三十里,三舍则为九十里。辟君三舍指退兵九十里。语出《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後比喻遇到实力很强的对手,为避免正面冲突折损太多,乃主动让步,不与人争。
如:「君才能出众,为不世之才,吾等俱应辟君三舍矣。」也作「退避三舍」「退徙三舍」。2020-12-02
春秋的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然后又要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听到了就赶紧逃到国外,重耳回到晋国在他的统治下日益强大起来,曾经重耳答应楚晋两国交战时一定避退三舍,晋文公答应做到,同时利用楚军的弱点打败了楚军。春秋的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然后又要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听到了就赶紧逃到国外,重耳回到晋国在他的统治下日益强大起来,曾经重耳答应楚晋两国交战时一定避退三舍,晋文公答应做到,同时利用楚军的弱点打败了楚军。2020-12-02
退避三舍是个成语,来源于一个历史故事。具体内容和解见下面:

2020-12-02
【成语故事】: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2020-12-02
典故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故事出自《左传 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2022-05-17
球球词典 阅读 3 次 更新于 2025-04-22 00:01:4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谷艾文艺苑 成语“退避三舍”背后有何历史典故?该如何理解?

    成语“退避三舍”背后的历史典故是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对楚王的承诺,并在后来的战争中实践了这一承诺。理解这个成语就是理解其背后所代表的退让和回避的精神。具体典故:- 背景:春秋时,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期间,重耳来...

  • 因此,退避三舍就是后退九十里。历史背景: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交战时,晋文公重耳为了报答楚成王对自己的恩德,命令晋军后撤九十里。典故详情:晋文公重耳在成为晋国的国君之前,经历了多年的流亡生活,曾受到楚成王的优待。重耳向楚成王表示,如果将来晋楚两国交战,他将后撤九十里以报恩。在城濮...

  • 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如下:背景:春秋时期,晋国发生内乱,公子重耳逃难至楚国。楚成王以国宾之礼相待,两人饮酒叙话,气氛融洽。承诺:楚王问重耳若日后回晋国当上国君会如何报答,重耳表示若晋楚交战,将命军队先退九十里。实现:几年后,重耳在秦国帮助下回到晋国成为国君,即晋文公。公元前633年,晋...

  • “退避三舍”的典故来源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和《僖公二十八年》中记载的晋文公与楚成王之间的故事。以下是该典故的详细解释:故事背景: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至楚国,受到楚成王的礼遇。楚成王询问重耳,如果将来重耳返回晋国并当上国君,将如何报答自己。重耳的承诺:重耳回答,如果将来晋楚两...

  •  宸辰游艺策划 详解:历史上退避三舍的典故

    在秦国的支持下,重耳成功夺取了晋国的政权,并派人刺死了晋怀公。三年后,晋楚两军交战于城濮。重耳兑现了诺言,主动后撤九十里。楚军见状追来,却被晋军利用弱点大败。这场胜利不仅展现了晋军的勇猛和智慧,更彰显了重耳的诚信和远见。退避三舍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佳话,更成为了后世人们学习的...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