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退避三舍有何历史典故?这个典故给予了什么道理?

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如下:背景:春秋时期,晋国发生内乱,公子重耳逃难至楚国。楚成王以国宾之礼相待,两人饮酒叙话,气氛融洽。承诺:楚王问重耳若日后回晋国当上国君会如何报答,重耳表示若晋楚交战,将命军队先退九十里。实现:几年后,重耳在秦国帮助下回到晋国成为国君,即晋文公。公元前633年,晋...
关于退避三舍有何历史典故?这个典故给予了什么道理?
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如下:
背景:春秋时期,晋国发生内乱,公子重耳逃难至楚国。楚成王以国宾之礼相待,两人饮酒叙话,气氛融洽。承诺:楚王问重耳若日后回晋国当上国君会如何报答,重耳表示若晋楚交战,将命军队先退九十里。实现:几年后,重耳在秦国帮助下回到晋国成为国君,即晋文公。公元前633年,晋楚两军交战,晋文公为实现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至城濮,最终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大破楚军,取得城濮之战的胜利。这个典故给予的道理是:
适度退让的智慧:退避三舍体现了在特定情境下适度退让的智慧。这种退让不是消极或被动的,而是主动的,通过退让来寻找进攻的机会,积累力量。道义支持:适度退让能够在道义上获得更加广泛的支持,使自己站在更有利的位置。挫败敌人锐气:通过退让,可以挫败敌人的锐气,使其骄傲轻敌,从而为自己创造有利的战机。灵活应变:后发制人应相机而动,不可拘泥于一法。在战略上,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变,适度退让可能是取得胜利的关键。2025-01-24
球球词典 阅读 23 次 更新于 2025-09-11 05:58:38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如下:背景:春秋时期,晋国发生内乱,公子重耳逃难至楚国。楚成王以国宾之礼相待,两人饮酒叙话,气氛融洽。承诺:楚王问重耳若日后回晋国当上国君会如何报答,重耳表示若晋楚交战,将命军队先退九十里。实现:几年后,重耳在秦国帮助下回到晋国成为国君,即晋文公。公元前633年,晋...

  •  翡希信息咨询 “退避三舍”由什么典故而来?

    “退避三舍”的典故来源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和《僖公二十八年》中记载的春秋时期的城濮之战。以下是关于该典故的详细解释:故事背景: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至楚国,受到楚成王的礼遇。楚成王询问重耳,如果将来重耳返回晋国并成为国君,将如何报答自己。重耳的承诺:重耳回答,如果将来晋楚两国...

  •  文暄生活科普 历史典故:退避三舍

    退避三舍是一个关于守信重诺的历史典故。典故概述:退避三舍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主角是晋文公重耳。重耳在流亡过程中曾受到楚成王的热情款待。在一次宴会上,楚成王半开玩笑地问重耳,如果将来他回到晋国掌权,将如何报答自己。重耳郑重承诺,如果将来晋楚交战,他会让军队后退三舍(一舍为三十里,三...

  •  武汉誉祥科技 退避三舍典故 退避三舍有何典故

    在古代,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也称一宿为一舍,“退避三舍”也就是说主动退兵九十里。此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2、春秋时期,晋国发生内乱,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第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后来...

  •  海南加宸 退避三舍是什么意思及相关典故

    在古代,一舍是三十里,退避三舍指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退避三舍的典故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经过千辛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