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意思是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典故如下:1、这个典故最早出自《列子·汤问》,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终身不操,故有高...
“高山流水”这一典故最早记载于《列子·汤问》。故事讲述的是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每当伯牙弹琴,他的心中所想,钟子期总能准确领会。伯牙心中想象高山,钟子期便赞道:“好啊!宛如巍峨的泰山!”当他想象流水时,钟子期又赞道:“好啊!宛如浩瀚的江河!”伯牙的每一个意念,钟子期都能从他...
典故出处:“高山流水”的典故最早见于先秦的《列子・汤问》。传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洋洋兮若江河”。后来钟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文化寓意:“高山流水”这一典故不仅体现了知音难觅的感慨...
高山流水典故的出处是《列子·汤问》。以下是关于该典故的详细解释:来源典籍:《列子·汤问》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典籍,其中记载了诸多富有哲理的故事,高山流水的故事便是其中之一。故事内容:该典故描述的是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深厚友情,以及他们之间如何通过琴声传递心声、相互理解的故事。俞伯牙擅长琴艺,而钟...
高山流水典故最早出自《列子·汤问》。“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 描绘“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生不弹,故有高山流水之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