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三不知”的典故源自春秋时期的一次军事行动。具体解释如下:起源背景:公元前468年,晋国的荀瑶率兵攻打郑国,齐国为防止晋国强大,派陈成子带兵前去支援郑国。事件经过:在两军对峙时,晋国的贵族荀寅向陈成子报告,称晋军计划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齐军营门,意图全歼齐军。陈成子听后大怒,认为...
”2、陈成子听了大怒,骂道:“出发前国君有令,不要追赶零星的干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晋军就是出动1000辆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你刚才的话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回国后我要报告国君。”荀寅自知失言,于是感慨说:“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人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8. 陈成子下令渡河,并在雨中指挥军队,战马受惊,但最终齐军成功渡过淄水。9. 晋军统帅荀瑶未料到齐国会出兵,见到齐军严整,心生畏惧,下令撤退。10. 荀瑶派出使者试图离间陈成子和郑国的关系,但陈成子不信其言,将使者赶回。11. 成语“一问三不知”寓意指人对于事物应全面了解,而不可仅知...
1. 出处:《左传·哀公二十七年》记载,君子谋划事,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现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2. 释义:一问三不知,源于苟瑶的话语。原意是对某一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都不知道,现在用来表示对实际情况一点也不知道。3. 故事:公元前468年,晋国的大夫苟瑶率大军讨伐郑国。
一问三不知的典故源于春秋时期的一场战争。1. 背景:公元前468年,晋国的荀瑶率兵攻打郑国,齐国为防止晋国变得强大,派遣陈成子带兵前去援助郑国。在两军对峙期间,发生了一个故事。2. 事件:- 有个名叫荀寅的人向陈成子报告,说有一个从晋军来的人透露晋军计划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齐军的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