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文献《左传》中,“一问三不知”这一说法用来形容对某件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都毫不知情。“三不知”的典故源自《左传·鲁哀公二十七年》中的一个故事:晋国的荀瑶率领大军讨伐郑国,齐国则派遣军队前往援助郑国。齐军中的荀寅向主将进言,但未被采纳。事后,荀寅进行自我反省时说道:“君子谋...
1. 出处:《左传·哀公二十七年》记载,君子谋划事,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现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2. 释义:一问三不知,源于苟瑶的话语。原意是对某一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都不知道,现在用来表示对实际情况一点也不知道。3. 故事:公元前468年,晋国的大夫苟瑶率大军讨伐郑国。
”2、陈成子听了大怒,骂道:“出发前国君有令,不要追赶零星的干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晋军就是出动1000辆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你刚才的话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回国后我要报告国君。”荀寅自知失言,于是感慨说:“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人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一问三不知”的典故源自《左传》,发生于公元前468年。当时晋国的苟瑶率军攻打郑国,齐国为了防止晋国的强大威胁,派遣名将陈成子带兵暗中支援郑国。某日,陈成子的部下向他报告:“有一个从晋军来的士兵说,晋军打算出动1000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全部消灭我军。”陈成子听后极为愤怒,质...
一问三不知的典故源于春秋时期的一场战争。1. 背景:公元前468年,晋国的荀瑶率兵攻打郑国,齐国为防止晋国变得强大,派遣陈成子带兵前去援助郑国。在两军对峙期间,发生了一个故事。2. 事件:- 有个名叫荀寅的人向陈成子报告,说有一个从晋军来的人透露晋军计划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齐军的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