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岐伯的典故

黄帝问岐伯的典故如下: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荣其逆顺出入之会。+ 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异其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令各...
黄帝问岐伯的典故
黄帝问岐伯的典故如下: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荣其逆顺出入之会。+

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异其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令各有形,先立针经。愿闻其情。
拓展资料:
岐伯,中国上古时期著名的医学家,精于医术脉理,名震一时,后世尊称为“华夏中医始祖”“医圣”。由于年代过于久远,关于他的籍贯说法不一。
今传《素问》基本上是黄帝询问,岐伯作答,以阐述医学理论,显示了岐伯高深的医学造诣。中国传统医学素称“岐黄”,或谓“岐黄之术”,岐伯当属首要地位。
人物生平:
岐伯是中国上古时代最著名的医生,由于年代过于久远,关于他的籍贯有不同的说法,除了陕西岐山说,还有甘肃庆阳说,四川盐亭说。一般认为,岐伯是岐山(今陕西省岐山县)人。
岐伯从小善于思考,有远大的志向,喜欢观察日月星辰、风土寒暑、山川草木等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还懂音乐,会做乐器,测量日影,多才多艺,才智过人。后见许多百姓死于疾病,便立志学医,四处寻访良师益友,精于医术脉理,遂成为名震一时的医生。

宋《路史》载:“古有岐伯,原居岐山之下。黄帝至岐见岐伯,引载而归,访于治道。”南宋纪传体通史通志载:“岐氏,周故都也,今凤翔岐山是也。太王居之,至文王始迁于丰,其支庶留岐,故为岐氏。
中医学素称“岐黄”或谓“岐黄之术”,岐伯当属首要地位,不少学者对这种观点持肯定的意见。
2023-10-24
球球词典 阅读 51 次 更新于 2025-09-11 22:11:59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黄帝问岐伯的典故如下: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荣其逆顺出入之会。+ 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异其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令各...

  •  宜美生活妙招 中医文化故事(人物篇)——岐黄(岐伯与黄帝)

    岐伯作为黄帝的重要臣子,不仅精通医术,更对疾病的本质有着独到的见解。黄帝常常与岐伯一同探讨医学问题,他们之间的对话充满了智慧与洞见。岐伯以其深厚的医学知识和实践经验,为黄帝解答了许多关于人体生理、病理以及治疗方法的疑惑。这些对话不仅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医学遗产,更成为了中医理论发展的重要基...

  •  小松鼠3303 灵枢本神原文及翻译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日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墓,何立而为循,何失而死,何得而生?岐伯日以母为基,以父为檐[1]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黄帝日何者为神?岐伯日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黄帝日人之寿天各不同,或夭寿,或卒死,或病久,愿闻其...

  •  文暄生活科普 中医历史典故

    中医历史典故岐黄 岐黄,源于中国古代两位医学巨匠——黄帝与岐伯。相传在公元前26~22世纪时,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这些讨论被记录下来,形成了中国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内经》。此书以黄帝与岐伯的问答形式写成,因此又称《黄帝内经》。后世将中医学称为“岐黄”或“岐黄之术”,即源于此。这一典故不...

  •  唔哩生活 上古天真论原文及译文

    是什么原因呢?岐伯回答:这是他们的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肾气有余的缘故。即使有子,男子不过八八岁,女子不过七七岁,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黄帝问:掌握养生之道的人,年龄都可以达到一百岁左右,还能生育吗?岐伯回答:掌握养生之道的人,能防止衰老而保全形体,虽然年高,也能生育子女。

其他典故大全类似问题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