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诸水滨的典故如下:《左传.僖公四年》:“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
到了元代,方回在其作品《次韵伯田见酬》中也使用了这一成语:“世故吾其问水滨,向来不合典班春。”这里,方回用“问水滨”来表达对世事变迁的无奈和对责任的推卸。综上所述,“问诸水滨”一词不仅在古代文献中有明确的出处,而且在文学作品中也被频繁引用,用来表达推卸责任或强调事件不由人力所...
含义:滨指水边,整个成语的意思是将问题或责任推给水边,即推脱责任或表示与某事无关。出处:该成语出自先秦时期左丘明的《左传·僖公四年》,原文为“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意为如果贡品没有送来,是我们的国君有罪,岂敢不供给呢?昭王南巡没有返回...
1、《左传·僖公四年》:“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2、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二十三回:“若夫昭王不返,惟胶舟之故,君其问诸水滨,寡君不敢任咎。”词语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含贬义。问诸水滨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齐桓公成为霸主以后,中原地...
春秋时,齐桓公伐楚,以楚之不贡和周昭王南征溺死于汉水为问罪之辞。楚与师的回答,首先承担了不贡的责任,但对昭王不返,却不认其咎。“问诸水滨”,就是说周昭王为何南征不归,请你还是到汉水边上提出这样的问题吧!后因以“问诸水滨”为两不相于之意。元.方回《次韵伯田见酬》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