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探索:贪得无厌的典故及故事介绍

典故:贪得无厌,汉语成语,原指贪婪到无法满足的地步,现指贪图名利或金钱之心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该成语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故事:- 背景:春秋末期,周朝统治分崩离析,各诸侯纷纷独立,割据一方。晋国是其中实力较强的一个诸侯国,内有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范氏、智伯、中行氏六个...
历史文化探索:贪得无厌的典故及故事介绍
贪得无厌的典故及故事介绍如下:
典故:贪得无厌,汉语成语,原指贪婪到无法满足的地步,现指贪图名利或金钱之心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该成语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故事:- 背景:春秋末期,周朝统治分崩离析,各诸侯纷纷独立,割据一方。晋国是其中实力较强的一个诸侯国,内有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范氏、智伯、中行氏六个上卿。- 智伯的野心:智伯野心勃勃,想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他先联合韩、赵、魏三家攻打中行氏,强占了中行氏的土地。- 继续扩张:几年后,智伯又强迫韩康子割让了一块有一万户人家的封地,并威逼魏桓子割地求和。- 得意忘形:获得这三位上卿的土地后,智伯得意忘形,以为天下所有人都害怕自己,便又要求赵襄子割让蔡和皋狼这两个地方。赵襄子坚决不肯答应。- 最终结局:智伯恼羞成怒,胁迫韩康子和魏桓子一同讨伐赵襄子。双方在晋阳对峙了三年。赵襄子采纳谋士张孟谈的计策,说服韩康子和魏桓子与自己联合起来,乘夜出兵偷袭智伯,将他杀死。智伯因为十分贪心,永远得不到满足,终于落了个亡命的下场。

2025-01-27
球球词典 阅读 3 次 更新于 2025-04-21 13:40:0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典故:贪得无厌,汉语成语,原指贪婪到无法满足的地步,现指贪图名利或金钱之心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该成语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故事:- 背景:春秋末期,周朝统治分崩离析,各诸侯纷纷独立,割据一方。晋国是其中实力较强的一个诸侯国,内有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范氏、智伯、中行氏六个...

  • 1. 成语来源:- “贪得无厌”来源于春秋时代智伯的故事。智伯野心勃勃,联合韩、赵、魏三国灭掉了中行氏,并侵占了其领土。2. 典故内容:- 智伯在得到中行氏的领土后,贪心不足,又向韩国要求割地,韩国因惧怕而给了他一块土地。- 接着,智伯又向魏国要求割地,魏国同样出于惧怕也给了他一块土地。

  •  校企律说法 贪得无厌的意思是什么(贪得无厌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贪得无厌:贪心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 得陇望蜀的典故及故事介绍如下:一、典故含义 得陇望蜀,原意指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现比喻贪得无厌。该成语出自《后汉书·岑彭传》。二、典故主人公 得陇望蜀的主人公包括曹操、司马懿以及刘秀、岑彭。三、《三国演义》中的故事 背景:三国时期,汉中太守张鲁想自立为王,曹操得知后领兵前...

  •  百度网友c3e2a57 贪得无厌与哪一句俗语的意思相同

    意思相同的俗语是:人心不足蛇吞象。意思:比喻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做出蛇去吞象的事情;指人贪心,就会被自己的欲望所害。拼音:rén xīn bù zú shé tūn xiàng 出处:《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译文:巴蛇能够吐下大象,几年之后将大象的骨头吐出。历史典故...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