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先斩后奏”出自南北朝时期刘勰的《刘子》一书,其中记载有“申屠悔不先斩而后奏,故发愤而致死”之语。以下是该成语的典故:典故背景:在《窦娥冤》这部作品中,窦娥是一个善良而悲惨的女子,她因不屈从于张驴儿的威胁和严刑逼供,最终被昏官误判死罪。先斩后奏的体现:窦天章后来成为两淮提刑...
【释义】原意是指封疆大臣先将罪犯杀死以后再奏报皇帝。后泛指先采取行动,再向上报告。 【出处】元·关汉卿《窦娥冤》。元代著名戏剧家关汉卿,写过一部叫《窦娥冤》的戏,说的是有个寡妇窦娥善良而且正直,但遭受到地痞流氓张驴儿的迫害,被诬告杀了人,糊涂官府断案不明,严刑逼供,结果判窦娥死刑,...
于是后人根据《窦娥冤》中的这个故事总结出成语“先斩后奏”,用来指先采取实际行动把事情处理了,造成既定的事实,再向上头的当权者报告。
成语出处:《新五代史 梁臣传 朱珍》:“珍偏将张仁遇白珍曰:‘军中有犯令者,请先斩而后白。’”成语繁体:先斩后奏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办事 成语结构:连动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奏,不能读作“zhòu”。近义词...
先斩后奏出处 《汉书·申屠嘉传》:“吾悔不先斩错乃请之。”颜师古注:“言先斩而后奏。”《新五代史·梁臣传·朱珍》:“珍偏将张仁遇珍曰:' 军中有犯令者,请先斩而后白。’”先斩后奏成语故事窦天章为了换取上京赶考的路费,把女儿窦娥抵押给蔡婆婆做童养媳,10年后窦娥的丈夫去世,地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