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南北朝·刘勰《刘子》:“申屠悔不先斩而后奏。故发愤而致死。”典故:在古代,有一位名叫窦天章的官员,他为人廉洁清正,刚正不阿。由于他的正直和忠诚,皇帝特别加封他为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赋予他随处审囚刷卷、体察贪官污吏的权力,并允许他在特殊情况下“先斩后奏”。窦天章在担任此职...
成语“先斩后奏”出自南北朝时期刘勰的《刘子》一书,其中记载有“申屠悔不先斩而后奏,故发愤而致死”之语。以下是该成语的典故:典故背景:在《窦娥冤》这部作品中,窦娥是一个善良而悲惨的女子,她因不屈从于张驴儿的威胁和严刑逼供,最终被昏官误判死罪。先斩后奏的体现:窦天章后来成为两淮提刑...
历史上,“先斩后奏”的典故最早源自《新五代史·梁臣传·朱珍》。这部作品是唐宋以后唯一的一部私修正史,在中国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欧阳修的文采更是引人入胜,但因其提倡“春秋笔法”,在近代受到褒贬不一的评价。从字面意义上看,“先斩后奏”指的是臣子先处决人,然后再向帝王报告。这种用...
成语出处: 《汉书·申屠嘉传》:“吾悔不先斩错乃请之。”颜师古注:“言先斩而后奏。”《新五代史·梁臣传·朱珍》:“珍偏将张仁遇珍曰:‘ 军中有犯令者,请先斩而后白。’”例句: 圣人命俺巡抚江南,敕赐势剑金牌,体察奸蠹,理枉分冤,先斩后奏。(元·无名氏《冯玉兰》第三折)
[语出] 南北朝·刘勰《刘子》:“申屠悔不先斩而后奏。故发愤而致死。”[正音] 奏;不能读作“zhòu”。[辨形] 斩;不能写作“崭”。[近义] 先礼后兵 [反义] 事先请示 [用法] 可用个人办事;也可用于团体和单位办事。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结构] 连动式。先斩后奏接龙 先斩后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