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皆兵”的典故如下:背景:东晋时代,秦王苻坚率领90万大军攻打江南的晋朝,而晋军大将谢石、谢玄仅领兵8万前去抵抗。起因:苻坚原本想以多胜少,迅速出击。但其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导致秦军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典故:在寿春城上,苻坚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
当秦军开始后退时,他们仿佛失去了所有的勇气和斗志,纷纷溃逃。而晋军则趁机渡河追击,将秦军杀得大败。战场上,到处是丢弃的盔甲和尸体,苻坚也在乱军中中箭逃脱。这场战役以晋军的胜利告终,“草木皆兵”的典故也由此流传下来。
其实,这两个成语来自我国历史上的淝水之战。淝水之战,是我国古代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也是东晋王朝得以延续的关键一战。其中“草木皆兵”是指:在东晋时期,强秦一直想吞并晋王朝,于是秦王苻坚率兵去攻打晋国。晋国派大将谢石、谢玄领八万兵马迎战。苻坚很是傲慢,根本没把晋军放在眼里,可是,谁料...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包括卧薪尝胆、草木皆兵、围魏救赵等。以下是这些成语的详细介绍:卧薪尝胆:源于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勾践在被吴王夫差打败后,为了铭记战败之苦,在床头放了苦胆,并躺在柴草上,以此激励自己发奋图强。现在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草木皆兵:出自淝水之战。前秦军队在战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