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秦军开始后退时,他们仿佛失去了所有的勇气和斗志,纷纷溃逃。而晋军则趁机渡河追击,将秦军杀得大败。战场上,到处是丢弃的盔甲和尸体,苻坚也在乱军中中箭逃脱。这场战役以晋军的胜利告终,“草木皆兵”的典故也由此流传下来。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
其实,这两个成语来自我国历史上的淝水之战。淝水之战,是我国古代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也是东晋王朝得以延续的关键一战。其中“草木皆兵”是指:在东晋时期,强秦一直想吞并晋王朝,于是秦王苻坚率兵去攻打晋国。晋国派大将谢石、谢玄领八万兵马迎战。苻坚很是傲慢,根本没把晋军放在眼里,可是,谁料...
问题四:“草木皆兵”出自哪场著名的战争 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 问题五:草木皆兵交战双方是谁,这次战争有何影响 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
草木皆兵出自淝水之战。在这场战争中,前秦的军队在战败撤退时,由于过度惊慌,将领甚至把山上的草木都当作了追兵。这个成语现在用来形容人在极度紧张、恐惧时,看到的每一处都可能是假象或产生幻觉。三、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被魏国军队围攻,形势危急。孙膑利用敌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