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不厌诈的故事典故

兵不厌诈的故事典故如下:公元前633年,楚国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第二年春天,晋文公派兵攻占了楚的盟国曹国和卫国,要他们与楚国绝交。楚国被激怒,撤掉对宋国的包围,与晋国对阵于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当时,楚国联合了陈、蔡等国,兵力强;晋国联合了齐、宋等国,兵力弱。晋文公的舅舅子...
兵不厌诈的故事典故
兵不厌诈的故事典故如下:
公元前633年,楚国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第二年春天,晋文公派兵攻占了楚的盟国曹国和卫国,要他们与楚国绝交。楚国被激怒,撤掉对宋国的包围,与晋国对阵于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
当时,楚国联合了陈、蔡等国,兵力强;晋国联合了齐、宋等国,兵力弱。晋文公的舅舅子犯曰:“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提请晋文公在作战时不排斥运用诡变、欺诈的策略或手段克敌制胜。
听从了子犯的策略,晋文公首先击溃由陈、蔡军队组成的楚军右翼,然后主力假装撤退,引诱楚军左翼追赶,再以伏兵夹击。楚军左翼大败,中军也被迫撤退,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城濮之战。亦即兵不厌诈典故的由来。

兵不厌诈造句:
1、你制定策略可以遵循兵不厌诈的原则,但是很多职业道德的禁区你还是不要轻易地跨越,那是雷区,会把你炸得粉身碎骨。
2、作战不仅要靠勇敢,还要讲智谋,所谓兵不厌诈,就是克敌制胜的一个法宝。
3、古语有云“兵不厌诈”,要想在战场上克敌制胜,就应该放下尊严,不择手段。
4、商场上竞争激烈,兵不厌诈的招数层出不穷。在我们还无法确定从中判断真假时,切莫轻举妄动。
5、你如果想要取胜,就得使点心机,佯输诈败以诱敌深入,毕竟兵不厌诈啊!
2023-05-06
球球词典 阅读 24 次 更新于 2025-07-27 00:41:46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宜美生活妙招 兵不厌诈的历史典故?

    “兵不厌诈”的历史典故源于《韩非子·难一》,讲述的是晋文公在救援宋国时采用的欺诈战术。具体典故如下:背景:公元前633年,楚国攻打宋国,晋文公为了救援宋国,决定采取欺诈战术。在此之前,晋文公重耳曾流落楚国并受到楚成王的善待,为此他承诺若晋楚交战,晋军将后退三舍。策略实施:晋文公遵守...

  • 兵不厌诈的故事典故如下:公元前633年,楚国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第二年春天,晋文公派兵攻占了楚的盟国曹国和卫国,要他们与楚国绝交。楚国被激怒,撤掉对宋国的包围,与晋国对阵于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当时,楚国联合了陈、蔡等国,兵力强;晋国联合了齐、宋等国,兵力弱。晋文公的舅舅子...

  •  张三讲法 成语典故兵不厌诈?

    《韩非子·难一》:“舅犯曰:‘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典故 公元前633年,楚国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第二年春天,晋文公派兵攻占了楚的盟国曹国和卫国,要他们与楚国绝交,才让他们复国。楚国被激怒了,撤掉对宋国的包围,来和晋国交战。两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对阵。 晋文...

  • 历史典故:公元前633年,楚国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晋文公为了实现当年的诺言,下令撤退九十里。楚国大将子玉率领楚军紧逼不舍。当时,楚国联合了陈、蔡等国,兵力强;晋国联合了齐、宋等国,兵力弱。晋文公的舅舅子犯建议采用欺诈的手段迷惑对方,晋文公听从了他的策略,最终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  腾云新分享 兵不厌诈的故事

    【典故】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韩非子·难一》【释义】厌:嫌恶;诈:欺骗。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用法】作主语、宾语;用于采用迷惑敌人的方法作战 【相近词】兵不厌权 【反义词】先礼后兵 【成语举例】若说兵不厌诈,诸葛亦无如此之阵图,...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