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典故

“耳听是虚,眼见为实。”这句《贤文》出自汉宣帝时的赵充国老将军。说的是汉宣帝时,西北边境上传来警报,说羌人时常出没骚扰,攻占城池,杀害官吏,情况十分严重。朝廷得报,立即召集会议,商量对策。大臣们都主张立即派遣大军,前去攻剿。可是当宣帝征询谁可以率领大军前去的时候,却噤若寒蝉,...
谁知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典故
“耳听是虚,眼见为实。”这句《贤文》出自汉宣帝时的赵充国老将军。说的是汉宣帝时,西北边境上传来警报,说羌人时常出没骚扰,攻占城池,杀害官吏,情况十分严重。朝廷得报,立即召集会议,商量对策。大臣们都主张立即派遣大军,前去攻剿。可是当宣帝征询谁可以率领大军前去的时候,却噤若寒蝉,谁也不敢作声。
这时赵充国老将军自告奋勇,表示愿意到西北边境地区去看一看究竟。宣帝很高兴,少不了赞扬他一番,并且对他说:“依你估计,羌人实力如何,你需要多少兵马,多少武器和粮草,尽管提出要求。”赵充国说:“情况究竟如何,现在还不清楚,因此不便估计,更无法提出什么要求。耳听是虚,眼见为实,我要求亲自去看一看。等我到了那边,摸清了情况,然后草拟方略,再向您详细奏报。”
赵充国来到西北甘肃的金城郡,实地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且渡过黄河,侦察羌人地区的形势。又从俘虏口中,问明羌兵各部首领之间的关系等情况,于是定出了驻兵屯守的计划。主张对羌人不进行攻剿而采取分化瓦解,争取和好的政策,叫做“全师、保胜、安边之策”。赵充国就这样奏报了汉宣帝。但是汉宣帝听了朝中大臣的相反意见,仍然主张进兵攻剿。赵充国一再分析实际情况,据理力争,说明不出兵而“留屯田,得十二便;出兵,失十二利”的理由。赵充国反复奏报,汉宣帝和大臣们反复讨论,终于同意了赵充国的方案。此方案实施以后,果然效果很好,即节省了朝廷的费用,避免了将士流血,而且使汉人和羌人紧张关系随即安靖下来,真可谓是一举多得。2013-01-14
球球词典 阅读 3 次 更新于 2025-04-21 18:47:43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耳听是虚,眼见为实。”这句《贤文》出自汉宣帝时的赵充国老将军。说的是汉宣帝时,西北边境上传来警报,说羌人时常出没骚扰,攻占城池,杀害官吏,情况十分严重。朝廷得报,立即召集会议,商量对策。大臣们都主张立即派遣大军,前去攻剿。可是当宣帝征询谁可以率领大军前去的时候,却噤若寒蝉,...

  •  飞往何处的孤雁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古代例子

    相传在春秋时期就有孔子以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故事证明此言有之偏狭之说;故事是这样的,一天孔子和友人在外搞野炊,做了一大锅香喷喷的饭食等到要开饭时,只见一弟子突然伸手在锅里抓了一块立即塞进自己嘴里。孔子看见了他很生气,但出于饭时不影响大家食欲他没有现场批评那弟子,而是饭后进行训斥弟子,...

  •  百度网友02a168f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句话是出自谁的?

    这句话出自汉朝时期刘向创作的《说苑·政理》。“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意思就是说道听途说的不一定是符合事情发生的真相的,眼睛所看见的才是所了解的真相。这句话的确具有一定的道理所在,但是也有争议,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其实在刘向的书中,这句话完整的应该是:“...

  •  湖北倍领科技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出自哪里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个成语出自于汉朝刘向所著的《说苑·政理》,其中写道:“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  行有成为徒生6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意思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是一个谚语,意思是只有亲身所见,才能说明事情的确存在或发生过,而传闻或听来的则不一定属实。1.谚语的来源 这个谚语最早记载在《战国策·齐策四》中,当时的齐宣王对外臣讲述了楚国侵略其土地的事情,但有人认为这是谎言,于是齐宣王就说了这个谚语。2.眼见为实的重要性 ...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