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跗骨之蛆”是一个成语,源自《庄子》中的一则寓言故事。故事中,有一只蛆虫爬进了庄子的足指间的跟骨里,很快就引发了剧痛。庄子借此寓意说,有时我们身边的事情就像“跗骨之蛆”一样,看似微小无足轻重,但却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痛苦。用“跗骨之蛆”比喻我们生活中的琐事、小问题,虽然看似不值...
跗骨之蛆是指寄生在骨骼上的蛆虫,比喻深入骨髓的祸害或难以根除的顽疾。跗骨之蛆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某些恶劣情况或问题根深蒂固,难以消除。这个成语中的“跗骨”指的是骨骼,“蛆”则是腐肉上的寄生虫。当这些蛆虫寄生在骨骼上时,意味着问题已经深入到了最基础、最难以触及...
是的,词语“跗骨之蛆”是“附骨之疽”的错误写法。以下是详细解释:成语来源:“附骨之疽”这一成语源自清代小说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冤狱》,用以形容难以根治、持续折磨人的痛苦,具有正统的出处和含义。而“跗骨之蛆”则是对原成语的误读或误写,并无公认的正确用法。表达效果:“附骨之疽”...
跗骨之蛆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紧切而不易摆脱的疾病、痛恨的人或侵入内部难以除掉的寄生物,常用来形容痛恶难缠的人或事。跗骨之蛆这一成语源自古代医疗和生活中的实际体验。在古代,蛆是指寄生在腐肉上的虫,它们会深入腐肉中,难以被清除。而“跗骨”则指的是附着在骨头上的意思。因此...
"跗骨之蛆"源自一个形象的比喻,它描绘的是像虫子般紧贴着骨头生长的毒疮,这种疮毒深入骨髓,难以祛除,暗示着内部的威胁或敌对力量已经深入根基,难以撼动。这个成语用来形容那些侵入到核心内部,且难以摆脱的顽固问题或对手。而"附骨之疽"同样描述了一种难缠的毒疮,它直接附着在骨头上,难以根治。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