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附骨之蛆的典故

附骨之疽 疽:一种毒疮.紧贴着骨头生长的毒疮.比喻侵入到内部而又难于除掉的敌对势力.常误作“附骨之蛆”.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冤狱》“带一名于纸尾,遂成附骨之疽,受万罪于公门,竞属切肤之痛.”清·谭嗣同《上欧阳中鹄书》欧阳中鹄批跋:“阴弃者如瘵病,如附骨之疽.”
有关附骨之蛆的典故
附骨之疽
疽:一种毒疮.紧贴着骨头生长的毒疮.比喻侵入到内部而又难于除掉的敌对势力.常误作“附骨之蛆”.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冤狱》
“带一名于纸尾,遂成附骨之疽,受万罪于公门,竞属切肤之痛.”
清·谭嗣同《上欧阳中鹄书》
欧阳中鹄批跋:“阴弃者如瘵病,如附骨之疽.”2022-09-04
球球词典 阅读 57 次 更新于 2025-09-12 03:37:29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带一名于纸尾,遂成附骨之疽,受万罪于公门,竞属切肤之痛.”清·谭嗣同《上欧阳中鹄书》欧阳中鹄批跋:“阴弃者如瘵病,如附骨之疽.”

  •  深空游戏 附骨之疽历史典故

    在其他文化中,附骨之疽也有一些类似的历史典故。在希腊神话中,有一位名叫赫拉克勒斯的英雄,他曾经夺取了天神彼儿的火种,并在火种的余热下治愈了自己患有附骨之疽的众多伤口。总的来说,附骨之疽历史上被认为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是在古代医学的发展中,人们逐渐发现了一些治疗方法,并通过实践得到...

  •  武汉誉祥科技 词语“跗骨之蛆(qu)”是不是“附骨之疽(ju)”的错误写法?

    事实证明,"附骨之疽"这一成语源自清代小说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冤狱》中:“在纸尾添上一字,便成了‘附骨之疽’,这痛苦如同深入骨髓,公门之罪也成了切肤之痛。”尽管“附骨之蛆”看似流传甚广,实际上它是对原成语的一种民间误读。它之所以被广泛接受,可能是因为其口语化表达更通俗易懂,...

  •  宜美生活妙招 附骨之疽:何处得名?如何源于《聊斋志异》?

    源于《聊斋志异》:在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冤狱》中,附骨之疽被用作比喻,描述了一位书生因不慎开罪而陷入的困境。书生险些因此陷入囹圄,幸得周将军关帝的援手才得以解脱,最终赢得美满姻缘。这一故事不仅展现了祸从口出的警示,也让附骨之疽这一词汇得以流传并深入人心。

  •  问教000 附骨之疽下一句是什么

    示例:这种行动不但可以截断京汉路的交通,而且北京也受到一定的威胁,所以奉军视为附骨之疽。——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七十七回 近义词 蔓草难除,汉语成语,拼音是màn cǎo nán chú,意思是指蔓生的草难于彻底铲除,比喻恶势力一经滋长,就难于消灭。出处:《左传·隐公元年》:“不如...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