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地利人和历史典故是一个常用的词组,指的是成功的要素或条件。它源于中国古代战争策略家孙子的著作《孙子兵法》。其中,“天时”指的是天气、季节和天灾等自然因素对战争或事物的影响。在策略中,利用适宜的天时可以使战争或事物的发展更加顺利。“地利”则指的是地理和环境的优势。如山地、水势、交通...
关于“人和”的典故,主要源于《孟子·公孙丑下》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出处与含义 《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里的“人和”指的是人心的团结与和谐,强调在战争或治国中,人心的向背是决定胜负的最重要因素。孟子认为,即使拥有有利的时机(天时)和优越的地形(地...
关于“人和”的典故主要有以下两点:《孟子·公孙丑下》中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处:该典故直接来源于《孟子·公孙丑下》这篇短论。含义:“天时”指的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指的是有利于作战的地形,“人和”则是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孟子在这里强调了人心团结的重要性...
《苟子·王霸篇》说:“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 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孟子也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
关于“人和”的典故主要有两个出处:《孟子·公孙丑下》中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含义:这句话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认为它超过了天时和地利。背景:孟子生活在诸侯兼并、战争频繁的时代,他主张以王道和仁政治国,反对掠夺性战争,这句话正是他政治主张的体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