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地利人和历史典故是一个常用的词组,指的是成功的要素或条件。它源于中国古代战争策略家孙子的著作《孙子兵法》。其中,“天时”指的是天气、季节和天灾等自然因素对战争或事物的影响。在策略中,利用适宜的天时可以使战争或事物的发展更加顺利。“地利”则指的是地理和环境的优势。如山地、水势、交通...
《苟子·王霸篇》说:“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 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孟子也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
将相和,故事简介: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赵王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封蔺相如为上卿。老将廉颇认为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蔺相如只不过是一文弱书生,只有口舌之功却比他官大,对此心中很...
张守圭接替战死的王君焕,正在修筑城墙,敌兵又 突然来袭。城里没有任何守御的设备,大家惊慌失措。守圭说:“敌众我寡,又处 在城池刚刚破坏之后,光用石头和弓箭是不对退敌的,应该用计谋。”他让将士们 和他一道,坐在城上,饮酒奏乐,若无其事。敌人怀疑城中有备,只有退兵。齐祖 铤也用近似...
天时地利人和成语故事_成语“天时地利人和”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比方说有一座内城每边长三里,外廓每边长也不过七里的小城,敌人将它包围起来,攻打它,却好久不能取胜。在这长期的围攻中,必然有适于作战的好气候,但不能取胜,这就说明天时不及地利了。再比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