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的典故

赵括亲自出战,被秦军射死,赵军于是大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白起认为赵士卒反复无信,于是将降卒全部活埋,只放走240 人归赵报信。这次战争,秦军前后斩杀赵国士卒达45 万,仅被活埋的就达40 万人①。赵国这次壮者尽死长平,国力大损。它继齐国之后,也从此衰落下去,再不能同秦国一争高低了...
长平之战的典故
  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此场战争,发生于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秦赵两国,结果使赵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令秦国国力大幅度超越于同时代各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参战人数赵军45万人,秦军保守估计也在百万以上。从国家战略到具体战术,军事家直到现在都在探讨它的得失。长平之战,对中国历史走向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催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的大帝国。
  战国末年,强大的秦国不断通过战争,兼并东方各国。其第一目标便是邻近的赵国。公元前264年,即赵孝成王二年,秦军伐韩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韩国上下大为恐慌,议献上党以息秦兵,郡守冯亭不愿入秦,遂派使者向赵请降,赵王欣然接受上党。秦君震怒,命左庶长王龁率军再攻上党。秦军向东进攻,赵王派老将廉颇镇守长平。秦军不断挑战,廉颇坚守不出,双方长久相持。秦军散布廉颇要谋反的谣言,目的是让赵王换掉廉颇。赵王果然上当,派赵括来代替廉颇。赵括只懂得纸上谈兵,没有多少实战的经验,轻敌出击。秦国将领白起设伏兵包围赵括军队,并截断赵军粮道。赵军被围困46天,拼死突围,但仍然无法挽回败局,赵括被射死,赵军四十多万向秦军投降,绝大部分被秦军坑杀。
  战国地图(1张)
  编辑本段简述
  秦昭王听从范睢"远交近攻"的策略,首先向韩国发起连续进攻。   秦昭王四十二年,伐韩,取少曲(今河南济源县东北少水弯曲处)、高平(今山西省高平市)。四十三年攻取韩的陉(今山西曲沃东北)。四十四年攻取韩太行山以南的南阳地,企图截断韩的上党与本土的联系。四十五年攻取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等10 城,把韩国的上党与本土联系完全截断了。韩王让上党郡守冯亭把上党献给秦国以求秦息兵。冯亭不听,却决定把上党郡17 县献给赵国。此时赵国的惠文王已死,由其子孝成王继位。孝成王想得到这片土地,征求臣下的意见,平阳君赵豹主张不受,因为会引起秦国来攻,平原君赵胜与赵禹主张接受。结果赵国接受冯亭献地,赵封冯亭为华阳君,食万户城3 座,封县令3 个千户城,官民赐爵三级。赵国于是派军队取上党,派廉颇率军驻守长平①,以防备秦军来攻。这样战国时期最大最残忍的一次战争的导火线就点燃了起来。   秦国截断上党与韩本土的联系,目的是要夺取上党,恰如赵臣赵豹指出"秦蚕食韩地,中绝不令相通,固自以为坐而受上党之地"。现在上党地入了赵,秦当然不甘心,于是立即派左庶长王龁攻赵长平。赵将廉颇知秦远道来攻,欲速战,就采用坚壁高垒以待秦军疲困,然后再反击的策略。廉颇坚守3 个月不出击,秦军不能进。赵孝成王多次派人责让廉颇出战,范睢又派人用重金到赵国行反间计,称秦军只怕马服子赵括,廉颇容易对付,他将要降秦了。赵王中秦计,于是派赵括代替廉颇为将。   赵括是赵奢的儿子,兵书是读了一些,但无实战经验,是位只会纸上谈兵之徒。赵王要任他为将时,赵括的母亲不同意,赵王不听。赵括母亲要赵王保证其子失败后,不牵连她。赵王也同意了。 赵括
  [1] 赵括取代廉颇后,全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针。秦国听到赵括已代替廉颇,于是暗中任命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王龁为副将,下令军中绝对保密。赵括到后,求胜心切,立即派兵出击,秦军佯装败走。赵军追赶,陷入白起设置的包围圈中。秦军把赵军包围后,将其粮道断绝。赵军只得在包围圈中筑工事坚守,以待援军。秦昭王听到后,赶到河内,赐民爵一级,把15 岁以上的壮丁全部征发到长平助战,用来堵塞赵国的援军及粮道。赵军被围困46 天,草粮断绝,赵士卒"阴相杀食"。赵军分为4 队,轮番向外冲击,都不能突围。赵括亲自出战,被秦军射死,赵军于是大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白起认为赵士卒反复无信,于是将降卒全部活埋,只放走240 人归赵报信。这次战争,秦军前后斩杀赵国士卒达45 万,仅被活埋的就达40 万人①。赵国这次壮者尽死长平,国力大损。它继齐国之后,也从此衰落下去,再不能同秦国一争高低了。2011-09-17
长平之战的典故,纸上谈兵。2011-09-17
2020-10-29
球球词典 阅读 2 次 更新于 2025-04-21 13:38:4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赵括亲自出战,被秦军射死,赵军于是大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白起认为赵士卒反复无信,于是将降卒全部活埋,只放走240 人归赵报信。这次战争,秦军前后斩杀赵国士卒达45 万,仅被活埋的就达40 万人①。赵国这次壮者尽死长平,国力大损。它继齐国之后,也从此衰落下去,再不能同秦国一争高低了...

  •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成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贸然进攻,结果被秦军打败。原文: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

  •  游戏达人996 长平之战的背景是什么?

    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 长平之战使赵国由盛转衰。二、淝水之战——草木皆兵 东晋时期,苻坚率九十万大军攻打晋国,却先头部队失败,苻坚震惊。夜探前线时,他见到晋军阵容严整,士气高昂,甚至误将八公山上的草木当作晋军。在淝水之战中,秦军大败,苻坚受伤,弟弟苻融战死,他败逃中听到风吹树木的声音也以为是追兵。三、...

  •  文暄生活科普 纸上谈兵说的是哪场战役

    长平之战 “纸上谈兵”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典故,源于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这场战役是秦国与赵国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纸上谈兵”这个典故,原本是用来形容赵国的将领赵括。赵括出身于一个军事世家,从小便学习兵法,谈起军事理论来头头是道。然而,在实际的...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