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役中的成语典故

长平之战使赵国由盛转衰。二、淝水之战——草木皆兵 东晋时期,苻坚率九十万大军攻打晋国,却先头部队失败,苻坚震惊。夜探前线时,他见到晋军阵容严整,士气高昂,甚至误将八公山上的草木当作晋军。在淝水之战中,秦军大败,苻坚受伤,弟弟苻融战死,他败逃中听到风吹树木的声音也以为是追兵。三、...
古代战役中的成语典故
一、长平之战——纸上谈兵
赵国将军赵括年轻时便学习兵法,自认为无人能敌。他曾与父亲赵奢讨论军事,赵奢虽无法反驳,却并不看好他。赵括母亲询问原因,赵奢回答,战争是生死攸关之事,而赵括却轻视之。赵国后来任命赵括为将军,果然在长平之战中,赵括变更军规,换将撤兵,导致战败,自己阵亡,赵军覆没,几十万士兵被秦军活埋。长平之战使赵国由盛转衰。
二、淝水之战——草木皆兵
东晋时期,苻坚率九十万大军攻打晋国,却先头部队失败,苻坚震惊。夜探前线时,他见到晋军阵容严整,士气高昂,甚至误将八公山上的草木当作晋军。在淝水之战中,秦军大败,苻坚受伤,弟弟苻融战死,他败逃中听到风吹树木的声音也以为是追兵。
三、巨鹿之战——破釜沉舟
未提供内容,无法润色。
四、淝水之战——投鞭断流
苻坚在淝水之战前,曾自信地表示,自己的军力强大,可以把马鞭投进江里,截断水流。这句话后来演变成了“投鞭断流”的成语,形容力量强大到可以改变自然现象,但实际上却未能如此。2024-10-08
球球词典 阅读 3 次 更新于 2025-04-21 15:13:4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四、淝水之战——投鞭断流 苻坚在淝水之战前,曾自信地表示,自己的军力强大,可以把马鞭投进江里,截断水流。这句话后来演变成了“投鞭断流”的成语,形容力量强大到可以改变自然现象,但实际上却未能如此。

  • 赤壁之战的成语典故如下: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留下了很多成语典故。以下是其中一些常见的成语典故:草木皆兵:在赤壁之战中,曹操的军队处于劣势,他便采用疑兵之计,让士兵扮成草木,在远处摇曳不定,使得敌军感到有埋伏,从而达到扰乱敌军的目的。后来这个成语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  上海贡苒网络 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及其衍生出来的成语

    1. 赤壁之战,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对曹操的大军,诞生了成语和典故:草船借箭,表达了智谋和机智;既生瑜何生亮,形容才能相当,互相辉映;苦肉计,揭示了隐藏的策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意味着一切准备就绪,只等待最后一个关键因素。2. 淝水之战,东晋对阵前秦,产生了成语:风声鹤唳,形容惊慌失措...

  •  文暄生活科普 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及其衍生出来的成语

    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及其衍生出来的成语如下:赤壁之战 吴蜀联军对战曹操衍生成语和典故:草船借箭、既生瑜何生亮、苦肉计、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淝水之战 东晋对战前秦衍生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官渡之战 曹操对战袁绍衍生成语:骄兵必败。巨鹿之战 项羽对战秦朝衍生成语:破釜沉舟。

  •  巡音_111 古代战役中的成语典故

    古代战役中的成语典故:一鼓作气 春秋时,齐国发兵攻打鲁国(两国都在今山东省境)。当时齐国强大,鲁国弱小,双方实力悬殊。可是结果鲁国却以弱胜强,把齐军打得大败。据《左传》载,这次鲁国的胜利,与曹刿的精明策划有很大关系。 曹刿既非武将,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他得悉齐国发兵来犯,鲁庄...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