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典故退避三舍有何典故

晋文公回国后,致力于强盛晋国。公元前633年,楚国联军攻打宋国,晋国及时出兵援救。晋文公践行诺言,命令晋军后撤九十里,实现“退避三舍”。晋楚两军在城濮交战,晋军凭借英勇的战斗力,最终战胜楚军,取得胜利。这一典故强调了诚信、英雄气度与长远智慧的重要性。晋文公以退为进的战略,不仅展现了...
退避三舍典故退避三舍有何典故
退避三舍典故源自春秋时期,涉及晋楚两国的交锋。其核心故事讲述了晋文公与楚成王之间的互动,晋文公许诺若日后晋楚相遇战场,将命令晋军后撤九十里,以此作为对楚成王的报答。

晋文公流亡期间,楚成王不仅赏识他的才华,还以礼相待,视若上宾。楚成王询问晋文公如何报答自己的厚恩,晋文公的回答,展现了他不凡的气度与胸襟。此言传入楚军将领玉子耳中,玉子认为晋文公日后必成大器,对楚国构成威胁。玉子建议楚王除掉晋文公,但楚王认为此举不仅会背负不义之名,还可能影响与各国的关系。

晋文公回国后,致力于强盛晋国。公元前633年,楚国联军攻打宋国,晋国及时出兵援救。晋文公践行诺言,命令晋军后撤九十里,实现“退避三舍”。晋楚两军在城濮交战,晋军凭借英勇的战斗力,最终战胜楚军,取得胜利。

这一典故强调了诚信、英雄气度与长远智慧的重要性。晋文公以退为进的战略,不仅展现了个人的高尚品德,也为晋国的崛起埋下了伏笔。2024-11-19
球球词典 阅读 23 次 更新于 2025-10-20 19:12:36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成语“退避三舍”源自先秦时期的编年体史书《左传》。背后典故如下:成语释义:“退避三舍”意思是主动躲开冲突,避免矛盾的激化。在古代,“舍”是一个距离的计量单位,一舍就是三十里。因此,退避三舍就是后退九十里。历史背景: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交战时,晋文公重耳为了报答楚成王对自己的恩德,命...

  • 典故结果:十几年后,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返回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晋文公即位后励精图治,使晋国国势好转。公元前633年,楚国联合陈、蔡、郑等国联军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晋文公见楚军前来迎战,便守约下令大军后退九十里,兑现了“退避三舍”的诺言。最终在城濮之战中,晋军奋勇作战,战...

  •  武汉誉祥科技 退避三舍典故 退避三舍有何典故

    1、成语“退避三舍”是比喻主动退让和回避,以免发生冲突。这里的“三舍”并不是三间房子而是距离单位。《说文解字》中说:“舍,市居曰舍。”即“舍”指客人居住的宾馆,所以“舍”也可以当住宿讲。在古代,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也称一宿为一舍,“退避三舍”也就是说主动退兵九十里。此语出自...

  • “退避三舍”的典故来源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和《僖公二十八年》中记载的晋文公与楚成王之间的故事。以下是该典故的详细解释:故事背景: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至楚国,受到楚成王的礼遇。楚成王询问重耳,如果将来重耳返回晋国并当上国君,将如何报答自己。重耳的承诺:重耳回答,如果将来晋楚两...

  •  翡希信息咨询 “退避三舍”由什么典故而来?

    “退避三舍”的典故来源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和《僖公二十八年》中记载的春秋时期的城濮之战。以下是关于该典故的详细解释:故事背景: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至楚国,受到楚成王的礼遇。楚成王询问重耳,如果将来重耳返回晋国并成为国君,将如何报答自己。重耳的承诺:重耳回答,如果将来晋楚两国...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