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啼”有什么典故?

“子规啼”有“子规啼血”的典故。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相传,古代有一位蜀国的国王杜宇,很爱他的百姓。死后,他的灵魂变为一只杜鹃鸟。每年春季,杜鹃鸟飞来唤醒老百姓“快快布谷! 快快布谷!”嘴巴啼得流出了血,滴滴鲜血洒在地上,竟然不断扩大...
“子规啼”有什么典故?
子规是一种鸟,俗称杜鹃。也就是布谷鸟。相传这种鸟是上古时代蜀地的一个帝王变的。这个帝王人称望帝,名叫杜宇。他做皇帝之后励精图治,非常有德能。后来蜀地发大水,他的丞相巫山治水有功,他自认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巫山,于是退位将皇位让给了巫山,独自离去。死后他化作了一只小鸟,由于思念故土,这只小鸟整天叫着“不如归去”,以至于嘴上都啼出血来。人们便称它为“子规”。地上有一种跟他同名的花叫做杜鹃花,据说就是他啼出的鲜血滴在地上变成的。李商隐有诗云“望帝春心托杜鹃”。2007-03-11
“子规啼”有“子规啼血”的典故。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
相传,古代有一位蜀国的国王杜宇,很爱他的百姓。死后,他的灵魂变为一只杜鹃鸟。每年春季,杜鹃鸟飞来唤醒老百姓“快快布谷! 快快布谷!”嘴巴啼得流出了血,滴滴鲜血洒在地上,竟然不断扩大慢慢的染红了整片山坡,花吸收了之后就变成了杜鹃花。这就是成语“子规啼血”的来历。
在春夏之际,杜鹃鸟会彻夜不停地啼鸣,它那凄凉哀怨的悲啼,常激起人们的多种情思,加上杜鹃的口腔上皮和舌头都是红色的,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因而引出许多关于“杜鹃啼血”、“啼血深怨”的传说。
“子规啼血”的典故常被引用在诗词中,试举如下:
1,烘托伤春、惜春,表达惜时之意 。
《送春 / 春晚》宋代: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释义:
暮春三月花败又花开,矮矮屋檐下燕子飞走又回来。只那眷恋春光的杜鹃鸟仍在夜半悲啼,不相信春风唤不回。
2、倾述乡愁、思念,寄托羁旅之愁 ,游子的思乡怀人之情。
《安公子·远岸收残雨》宋代:柳永
远岸收残雨。雨残稍觉江天暮。拾翠汀洲人寂静,立双双鸥鹭。望几点、渔灯隐映蒹葭浦。停画桡、两两舟人语。道去程今夜,遥指前村烟树。
游宦成羁旅。短樯吟倚闲凝伫。万水千山迷远近,想乡关何处。自别后、风亭月榭孤欢聚。刚断肠、惹得离情苦。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
释义:
你独自靠着船舷向远处的岸边望去,淅淅沥沥的雨快要停歇了。天空中还是布满了黑云,让人觉得仿佛到了傍晚时分。水边的小洲上一片寂静,并没有采摘香草的女子。放眼望去,只见双双鸥鹭立在水边。一阵风拂过芦苇荡,芦苇轻轻摇晃,几点渔灯时隐时现。
舟上两人在闲谈,一问“今晚宿在哪儿”?一手遥指远处,烟雨绿树中隐藏着一处村庄。你四处为官,早已成了他乡客。闲倚桅杆凝思长久立。望,万水千山迷茫远近处。家乡在何处。子别后、亭台楼榭依旧在,不见人欢聚。想到此、肝肠寸断,离情苦。却听到,杜鹃声声叫:不如归去“,让你更添愁绪。

3、抒发悲苦、哀怨之情。
《锦瑟》唐代: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释义:
瑟本有二十五根弦,但即使这样它的每一弦、每一音节,足以表达对那美好年华的思念。庄周其实知道自己只是向往那自由自在的蝴蝶。望帝那美好的心灵和作为可以感动杜鹃。
大海里明月的影子像是眼泪化成的珍珠。只有在彼时彼地的蓝田才能生成犹如生烟似的良玉。那些美好的事和年代,只能留在回忆之中了。而在当时那些人看来那些事都只是平常罢了,却并不知珍惜。
4、抒发伤感、亡国之情。
《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五代:李煜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释义:
樱桃落尽,春天已经离去,只有那蝴蝶还翻飞着银灰色的翅膀双双飞舞。子规在小楼西面夜夜泣血鸣啼,倚着楼窗的玉钩罗幕了望,惆怅地看着幕烟低垂。
人群渐渐散去,小巷一片冷冷清清,只见袅袅残烟草色不清。炉里的香烟随风轻轻摆动,闲绕着香炉上的凤凰绘饰。但见她愁容满面拿着罗带,回首往事只觉仇恨绵绵。
5、抒发春闺之怨。
《踏莎行·院落深沉》宋代:洪迈
院落深沉,池塘寂静。帘钩卷上梨花影。宝筝拈得雁难寻,篆香消尽山空冷。
钗凤斜欹,鬓蝉不整。残红立褪慵看镜。杜鹃啼月一声声,等闲又是三春尽。
释义:
夜晚的院落幽深隐蔽,池塘寂清谧静。我睡不着觉,把窗帘卷挂在帘钩上,映入眼帘的是满树梨花的花影。手指拢住古筝的弦,黑暗中筝面的雁柱也摸不到,音调也调不准。香炉中的盘香耗尽,懒得去添香料,身处屏风旁也徒然感觉到室内的寒凉。
凤形的头钗倾侧在头发的一边,蝉形的鬓发发武零乱不整。憔悴面孔的脂粉颜色即刻减退,也懒得去照一下镜子。月下传来杜鹃鸟一声声催归的啼叫声,不经意间,一年中三春的美好时光就这样轻易终结了。
2019-06-08
子规是一种鸟,俗称杜鹃。也就是布谷鸟。相传这种鸟是上古时代蜀地的一个帝王变的。这个帝王人称望帝,名叫杜宇。他做皇帝之后励精图治,非常有德能。后来蜀地发大水,他的丞相巫山治水有功,他自认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巫山,于是退位将皇位让给了巫山,独自离去。死后他化作了一只小鸟,由于思念故土,这只小鸟整天叫着“不如归去”,以至于嘴上都啼出血来。人们便称它为“子规”。地上有一种跟他同名的花叫做杜鹃花,据说就是他啼出的鲜血滴在地上变成的。2007-03-11
2019-09-01
球球词典 阅读 3 次 更新于 2025-04-21 06:52:46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起航知识小百科 “子规啼”有什么典故?

    “子规啼”的典故源自古代传说和文学表达。一、子规鸟与蜀帝杜宇的传说 子规,又称杜鹃鸟,在传说中与蜀帝杜宇紧密相关。据说,杜宇在让位后,因思念故国和人民,化为杜鹃鸟。每当春季来临,它便会发出凄厉的叫声,声音如同“布谷”,似乎在催促人们耕种。这种叫声常常出现在黎明时...

  • “子规啼”有“子规啼血”的典故。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相传,古代有一位蜀国的国王杜宇,很爱他的百姓。死后,他的灵魂变为一只杜鹃鸟。每年春季,杜鹃鸟飞来唤醒老百姓“快快布谷! 快快布谷!”嘴巴啼得流出了血,滴滴鲜血洒在地上,竟然不断扩大慢...

  •  文暄生活科普 “子规啼”有什么典故?

    “子规啼”这一典故源自中国古代蜀国国王杜宇的传说。杜宇死后化为杜鹃鸟,其夜半悲鸣,声音凄切,被称为“子规啼血”。每年春回大地,杜鹃鸟鸣叫唤起百姓春耕,啼叫至嘴角出血,鲜血染红了山坡,形成了杜鹃花的传说。这凄凉的啼声常被用来表达多种情感,如伤春、思乡、悲苦哀怨,以及对逝去时光的惋惜。...

  •  海南加宸 又闻子规啼夜月暗指什么典故

    子规,即杜鹃鸟,多见于蜀地。古代传说中,蜀帝杜宇,又称望帝,其在位时深得人心,后禅位归隐,不幸遇害,其灵魂化作子规,每逢夜深人静之时,便悲鸣不已,其声凄切,令听者动容。子规的啼鸣,自古以来便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在古诗文中,子规啼鸣常用来表达哀伤、思念之情。尤其是在月黑风高的...

  • 1. 子规啼血的典故源自《史书·蜀王本纪》,讲述望帝禅位后化为杜鹃鸟,每到春天便哀婉啼叫,其声带血,因而有杜鹃花。2. 这个故事中的杜鹃鸟,其啼声被认为是对恋人的呼唤,常用来形容极度悲痛之情。3. 另外,还有一个传说,古代蜀国王杜宇死后化为杜鹃鸟,每年春季,其啼声唤醒人们,泪水染红了...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