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钗出自什么典故?

《山堂肆考》中记载,白居易在诗中提及自己服用的钟乳石达三千两,并且有众多歌舞女子相伴,因此有“钟乳三千两,金钗十二行”的诗句。这一典故因此流传开来,被后人频繁引用。例如,朱彝尊在其《静志居诗话》中提到北里中十二位才女齐名,称她们为“十二钗”。孔尚任的《舞灯行留赠流香阁》中也有诗句...
十二钗出自什么典故?
“十二钗”这一词汇首次出现于梁武帝的《河中之水歌》中,描述的是头上的金饰排列成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语逐渐演变成了形容众多女性的象征。《山堂肆考》中记载,白居易在诗中提及自己服用的钟乳石达三千两,并且有众多歌舞女子相伴,因此有“钟乳三千两,金钗十二行”的诗句。这一典故因此流传开来,被后人频繁引用。

例如,朱彝尊在其《静志居诗话》中提到北里中十二位才女齐名,称她们为“十二钗”。孔尚任的《舞灯行留赠流香阁》中也有诗句“十二金钗廿四灯,灯光人面添媚妩”,描绘了十二位女子的风采。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续琵琶》第三十一出“台宴”中也提到“门迎珠履三千客,户列金钗十二行”。这不禁让人怀疑,曹雪芹的《金陵十二钗》是否受到了他祖父所写剧本的启发。

从“十二钗”这一词汇的发展历程来看,它最初是对女性佩戴饰品的描述,后来演变为对众多女性的赞美。而在《红楼梦》中,曹雪芹赋予了“十二钗”更深层次的意义,将其作为十二位女性角色的代称,这不仅是对女性美的赞颂,更是对人性、命运和社会的深刻探讨。

因此,可以说,“十二钗”不仅仅是一个名词,更是一个承载了丰富文化内涵的概念。曹雪芹将这一概念引入《红楼梦》,使其成为小说中的核心元素之一,展现了他对女性角色的独特理解和文学创作上的深厚功底。

综上所述,“十二钗”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梁武帝时期的《河中之水歌》,经过历代文人的传承与演绎,最终在《红楼梦》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一典故不仅体现了古代文人对美的追求,也反映了曹雪芹对女性角色的深刻描绘和细腻刻画。2024-12-19
球球词典 阅读 2 次 更新于 2025-04-21 06:44:2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综上所述,“十二钗”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梁武帝时期的《河中之水歌》,经过历代文人的传承与演绎,最终在《红楼梦》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一典故不仅体现了古代文人对美的追求,也反映了曹雪芹对女性角色的深刻描绘和细腻刻画。

  • jbp797415a5c4 十二钗出自什么典故?

    “十二钗”一词,最早见于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这是指头上的饰物。后来,引伸到指妇女之众多,如《山堂肆考》角集卷二十三:“白乐天尝言年思黯自夸前后服钟乳三千两而歌舞之妓甚多,故答思黯诗云:‘钟乳三千两,金钗十二行。’”从此,“十二钗”典故者屡...

  • jbp9a9b07355b “十二钗”的提法最早见于哪里?

    钗,本是指妇女头上的饰物,故旧称女子为“裙钗”或“金钗”,“十二钗”最早见于梁武帝的《河中之水歌》,诗中有句“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原言髻高插钗之多。随着“十二金钗”使用的广泛,到唐诗中,借代用指妇女之众多。如白居易《酬思黯戏赠》中有句“钟乳三千两,金钗十二行。

  •  时尚达人1718 金陵十二钗的故事介绍

    因《红楼梦》80回后的篇章已失落无考,宝钗真正的结局也无考了,而因第五回有宝玉游太虚时听闻的曲文,后世推测,“金玉良缘”的结局应是“终身误”。薛宝钗 贾元春 贾元春,金陵十二钗之三,贾政与王夫人之长女,自幼由贾母教养。作为长姐,她在宝玉三四岁时,就已教他读书识字,虽为姐弟,有如母子。后因贤孝才德,...

  •  千年书虫00 为什么《红楼梦》里的金钗是十二个?

    就十二钗的塑造而言就具有专门的历史典故,“十二钗”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出自一首叙事古诗《河中之水歌》中,写有诗句“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缘履五文章”,说的是美丽洛阳女孩莫愁头上光彩熠熠,金钗排成了十二行,脚下轻踏丝绣鞋,五彩斑斓描绘花纹状。这是“金钗十二&...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