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孟尝客是谁,有什么典故?

田文鸡鸣狗盗的故事,史记指是齐湣王二十五年,资治通鉴指是公元前298年,齐湣王三年。“鸡鸣狗盗”这一成语典故,说的是战国时期,孟尝君被囚禁,其门客采用“狗盗”、“鸡鸣”之策,使孟尝君顺利脱离险境、逃出函谷关的故事。《史记·孟尝君列传》有详细记载。此成语后用作贬义,称有点微末技能之人...
中国古代孟尝客是谁,有什么典故?
  孟尝君(?-前279年):妫姓,田氏,名文,中国战国四公子之一。汉族,齐国宗室大臣。其父靖郭君田婴是齐威王幺儿、齐宣王的异母弟弟,曾于齐威王时担任军队要职,于齐宣王时担任宰相,封于薛(今山东滕州东南官桥张汪一带),权倾一时。田婴死后,田文继位于薛,是为孟尝君,以广招宾客,食客三千闻名,同时也是权倾一时,孟尝君死后,葬于薛国东北内隅,与其父亲的墓冢东西排列,为古薛“四门八堌堆”之中两大堌堆。
  鸡鸣狗盗的典故
  田文鸡鸣狗盗的故事,史记指是齐湣王二十五年,资治通鉴指是公元前298年,齐湣王三年。
  “鸡鸣狗盗”这一成语典故,说的是战国时期,孟尝君被囚禁,其门客采用“狗盗”、“鸡鸣”之策,使孟尝君顺利脱离险境、逃出函谷关的故事。《史记·孟尝君列传》有详细记载。此成语后用作贬义,称有点微末技能之人。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和楚国的春申君被称为“四君子”。其中孟尝君的名气最大,据说投靠其门下的食客有三千多人。他爱贤好客的名声传遍了列国,秦昭襄王打算请孟尝君到秦国做丞相。
  孟尝君经过深思熟虑,最后决定到秦国去。孟尝君带着门客到秦国后,向秦王献上了稀世珍宝——狐白裘作为见面礼。秦王深知狐白裘的珍贵,很得意地在宠妃燕姬面前炫耀,燕姬因此想得到这件珍贵的礼物。秦王任孟尝君为丞相,令秦国的一些大臣很是不安,害怕因此失宠,纷纷在秦王面前陷害孟尝君,希望秦王杀掉孟尝君。秦王听了多数大臣的谗言后,开始对孟尝君产生怀疑,并把他软禁起来。孟尝君得知这一情况后,赶紧献上一对白玉璧,托秦王的弟弟泾阳君向秦王的宠妃燕姬求情。但是,燕姬对白玉璧并不感兴趣,一心只想要狐白裘,而狐白裘只有一件,并已献给了秦王。孟尝君和众门客面面相觑,一筹莫展。正在焦急之时,一个擅长偷盗的门客表示有办法把狐白裘从王宫里“拿”出来。
  当夜,那个门客装扮成狗的模样,乘着夜色,从狗洞里爬进王宫,找到了内室大门,学狗叫蒙骗了看守,盗出了狐白裘,并很快献给了燕姬。燕姬十分高兴,劝说秦王释放孟尝君。
  孟尝君得到了过关文书后,立即带领门客起程东逃,赶到函谷关时,已是夜半时分。按当时的规定,“日落闭关,鸡鸣开关”。孟尝君害怕计策败露,招来杀身之祸,因此心急如焚。这时,一位擅长口技的门客心生一计,跑到函谷关附近的山头上,学起鸡叫,其叫声清越嘹亮,划破长空,引起关内、关外的雄鸡都叫了起来。守关的士兵听到鸡叫,以为天快亮了,稀里糊涂开了关门,验了文书放孟尝君一行出关了。秦王得知实情后,立即传令围堵孟尝君一行,但为时已晚。孟尝君带领他的三千多门客开始了新的征程。后人在函谷关前筑起“鸡鸣台”,据说登此台者,可隐约听见一片此起彼伏的鸡叫声。2011-07-17
孟尝君(?-前279年):妫姓,田氏,名文,中国战国四公子之一。汉族,齐国宗室大臣。其父靖郭君田婴是齐威王幺儿、齐宣王的异母弟弟,曾于齐威王时担任军队要职,于齐宣王时担任宰相,封于薛(今山东滕州东南官桥张汪一带),权倾一时。田婴死后,田文继位于薛,是为孟尝君,以广招宾客,食客三千闻名,同时也是权倾一时,孟尝君死后,葬于薛国东北内隅,与其父亲的墓冢东西排列,为古薛“四门八堌堆”之中两大堌堆。
孟尝客就是孟尝君养的门客。典故有:毛遂自荐,鸡鸣狗盗2011-07-17
孟尝君吧,鸡鸣狗盗的故事2011-07-17
球球词典 阅读 2 次 更新于 2025-07-07 17:28:41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鸡鸣狗盗”这一成语典故,说的是战国时期,孟尝君被囚禁,其门客采用“狗盗”、“鸡鸣”之策,使孟尝君顺利脱离险境、逃出函谷关的故事。《史记·孟尝君列传》有详细记载。此成语后用作贬义,称有点微末技能之人。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和楚国的春申君被称为“四...

  •  海南加宸 孟尝君食客三千是什么典故?

    孟尝君食客三千的典故出自战国时期的一个历史故事。孟尝君,名田文,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位卿大夫,以其善于治理国家和待人宽厚而著称。他特别喜欢结交宾客,家中食客众多,据说最多时达到了三千人。这些食客来自各个阶层,有的是有才能的士人,有的是落魄的贵族,还有的是普通的百姓。孟尝君对待这些食客一视...

  •  阿肆聊娱乐 与鸡鸣狗盗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鸡鸣狗盗是一个汉语成语,该成语出自于《史记·孟尝君列传》。该成语原意指学鸡鸣叫以骗人,装成狗的样子盗窃;后来比喻低贱卑下的技能或行为,亦指具有这种技能或行为的人。在句子中一般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贬义。孟尝君的轶事典故《狡兔三窟》:冯谖之后又对田文说:“兔子狡猾而有三窟,当下只是逃...

  •  文暄生活科普 孟尝君食客三千是什么典故?

    孟尝君食客三千,彰显的是广纳贤才、借助众人力量以求成功的历史故事。这位齐国贵族田文,以其独特的方式巩固地位,收留了三千名门客,其中包括许多并无实际才能但寄生于此的人。孟尝君赴秦被囚,面临危机时,正是这些看似平凡的门客发挥了关键作用,如鸡鸣狗盗的手段,助其逃出虎口。其中,冯谖这位贫苦的老...

  •  快乐生活 孟尝君养士:冯驩食有鱼是怎样的典故?

    其中,确实有少数有远见、有才能的人,冯驩便是其中之一。冯驩最初因听闻孟尝君喜好客人,便前来投靠。孟尝君问他:“先生远道而来,有何指教我的?”冯驩回答:“我听闻您尊重士人,因此特意来投奔您。”于是,孟尝君将他留下,安排在食客中的三等位置,供给简单的饭食。十天后,觉得未受礼遇的冯...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