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文鸡鸣狗盗的故事,史记指是齐湣王二十五年,资治通鉴指是公元前298年,齐湣王三年。“鸡鸣狗盗”这一成语典故,说的是战国时期,孟尝君被囚禁,其门客采用“狗盗”、“鸡鸣”之策,使孟尝君顺利脱离险境、逃出函谷关的故事。《史记·孟尝君列传》有详细记载。此成语后用作贬义,称有点微末技能之人...
中国古代孟尝客是谁,有什么典故?
孟尝君(?-前279年):妫姓,田氏,名文,中国战国四公子之一。汉族,齐国宗室大臣。其父靖郭君田婴是齐威王幺儿、齐宣王的异母弟弟,曾于齐威王时担任军队要职,于齐宣王时担任宰相,封于薛(今山东滕州东南官桥张汪一带),权倾一时。田婴死后,田文继位于薛,是为孟尝君,以广招宾客,食客三千闻名,同时也是权倾一时,孟尝君死后,葬于薛国东北内隅,与其父亲的墓冢东西排列,为古薛“四门八堌堆”之中两大堌堆。
鸡鸣狗盗的典故
田文鸡鸣狗盗的故事,史记指是齐湣王二十五年,资治通鉴指是公元前298年,齐湣王三年。
“鸡鸣狗盗”这一成语典故,说的是战国时期,孟尝君被囚禁,其门客采用“狗盗”、“鸡鸣”之策,使孟尝君顺利脱离险境、逃出函谷关的故事。《史记·孟尝君列传》有详细记载。此成语后用作贬义,称有点微末技能之人。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和楚国的春申君被称为“四君子”。其中孟尝君的名气最大,据说投靠其门下的食客有三千多人。他爱贤好客的名声传遍了列国,秦昭襄王打算请孟尝君到秦国做丞相。
孟尝君经过深思熟虑,最后决定到秦国去。孟尝君带着门客到秦国后,向秦王献上了稀世珍宝——狐白裘作为见面礼。秦王深知狐白裘的珍贵,很得意地在宠妃燕姬面前炫耀,燕姬因此想得到这件珍贵的礼物。秦王任孟尝君为丞相,令秦国的一些大臣很是不安,害怕因此失宠,纷纷在秦王面前陷害孟尝君,希望秦王杀掉孟尝君。秦王听了多数大臣的谗言后,开始对孟尝君产生怀疑,并把他软禁起来。孟尝君得知这一情况后,赶紧献上一对白玉璧,托秦王的弟弟泾阳君向秦王的宠妃燕姬求情。但是,燕姬对白玉璧并不感兴趣,一心只想要狐白裘,而狐白裘只有一件,并已献给了秦王。孟尝君和众门客面面相觑,一筹莫展。正在焦急之时,一个擅长偷盗的门客表示有办法把狐白裘从王宫里“拿”出来。
当夜,那个门客装扮成狗的模样,乘着夜色,从狗洞里爬进王宫,找到了内室大门,学狗叫蒙骗了看守,盗出了狐白裘,并很快献给了燕姬。燕姬十分高兴,劝说秦王释放孟尝君。
孟尝君得到了过关文书后,立即带领门客起程东逃,赶到函谷关时,已是夜半时分。按当时的规定,“日落闭关,鸡鸣开关”。孟尝君害怕计策败露,招来杀身之祸,因此心急如焚。这时,一位擅长口技的门客心生一计,跑到函谷关附近的山头上,学起鸡叫,其叫声清越嘹亮,划破长空,引起关内、关外的雄鸡都叫了起来。守关的士兵听到鸡叫,以为天快亮了,稀里糊涂开了关门,验了文书放孟尝君一行出关了。秦王得知实情后,立即传令围堵孟尝君一行,但为时已晚。孟尝君带领他的三千多门客开始了新的征程。后人在函谷关前筑起“鸡鸣台”,据说登此台者,可隐约听见一片此起彼伏的鸡叫声。2011-07-17
孟尝君(?-前279年):妫姓,田氏,名文,中国战国四公子之一。汉族,齐国宗室大臣。其父靖郭君田婴是齐威王幺儿、齐宣王的异母弟弟,曾于齐威王时担任军队要职,于齐宣王时担任宰相,封于薛(今山东滕州东南官桥张汪一带),权倾一时。田婴死后,田文继位于薛,是为孟尝君,以广招宾客,食客三千闻名,同时也是权倾一时,孟尝君死后,葬于薛国东北内隅,与其父亲的墓冢东西排列,为古薛“四门八堌堆”之中两大堌堆。
孟尝客就是孟尝君养的门客。典故有:毛遂自荐,鸡鸣狗盗2011-07-17
孟尝君吧,鸡鸣狗盗的故事2011-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