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三杀人的故事的典故

顷刻间,一股“曾参杀了人”的风闻便席卷了曾子的家乡。 第一个向曾子的母亲报告情况的是曾家的一个邻人,那人没有亲眼看见杀人凶手。他是在案发以后,从一个目击者那里得知凶手名叫曾参的。当那个邻人把“曾参杀了人”的消息告诉曾子的母亲时,并没有引起预想的那种反应。曾子的母亲一向引以为...
曾三杀人的故事的典故
在孔子的学生曾参的家乡费邑,有一个与他同名同姓也叫曾参的人。有一天他在外乡杀了人。顷刻间,一股“曾参杀了人”的风闻便席卷了曾子的家乡。   第一个向曾子的母亲报告情况的是曾家的一个邻人,那人没有亲眼看见杀人凶手。他是在案发以后,从一个目击者那里得知凶手名叫曾参的。当那个邻人把“曾参杀了人”的消息告诉曾子的母亲时,并没有引起预想的那种反应。曾子的母亲一向引以为骄傲的正是这个儿子。他是儒家圣人孔子的好学生,怎么会干伤天害理的事呢?曾母听了邻人的话,不惊不忧。她一边安之若素、有条不紊地织着布,一边斩钉截铁地对那个邻人说:“我的儿子是不会去杀人的。”   没隔多久,又有一个人跑到曾子的母亲面前说:“曾参真的在外面杀了人。”曾子的母亲仍然不去理会这句话。她还是坐在那里不慌不忙地穿梭引线,照常织着自己的布。   又过了一会儿,第三个报信的人跑来对曾母说:“现在外面议论纷纷,大家都说曾参的确杀了人。”曾母听到这里,心里骤然紧张起来。她害怕这种人命关天的事情要株连亲眷,因此顾不得打听儿子的下落,急忙扔掉手中的梭子,关紧院门,端起梯子,越墙从僻静的地方逃走了。   以曾子良好的品德和慈母对儿子的了解、信任而论,“曾参杀了人”的说法在曾子的母亲面前是没有市场的。然而,即使是一些不确实的说法,如果说的人很多,也会动摇一个慈母对自己贤德的儿子的信任。由此可以看出,缺乏事实根据的流言是可怕的。   2014-11-23
曾参杀人(指曾参的母亲听到“曾参杀人”的传闻接连三次,便信以为真,投杼(织布机的梭子)而走)和三人成虎( 城里本没有虎;但只要有三个人说城里有虎;听者就信以为真。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传播;就能使人信以为真。)都是形容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这两则故事告诫人们,应该根据确切的事实材料,用分析的眼光看问题,而不要轻易地去相信一些流言。2014-11-23
球球词典 阅读 3 次 更新于 2025-07-08 02:46:36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宜美生活妙招 “曾子杀人”的典故是什么?

    “曾子杀人”的典故是指《战国策》中记载的一则关于孔子弟子曾子的故事。具体内容如下:故事背景:曾子离家前往费国时,费国有一个与他同名同姓的人犯了杀人罪。谣言传播:有人向曾子的母亲报告,称曾子已杀人。第一次和第二次听到这个消息时,曾母都未予理会,继续织布。谣言的影响:但当第三次...

  • 她一边安之若素、有条不紊地织着布,一边斩钉截铁地对那个邻人说:“我的儿子是不会去杀人的。” 没隔多久,又有一个人跑到曾子的母亲面前说:“曾参真的在外面杀了人。”曾子的母亲仍然不去理会这句话。她还是坐在那里不慌不忙地穿梭引线,照常织着自己的布。 又过了一会儿,第三个报信的...

  •  腾云新分享 曾参杀人寓意

    曾参杀人,这个典故源自中国古代的多个文献,如唐元稹的《寄乐天二首》中,鲍叔之于曾参,表达了对他的信任,认为他不会做出杀人之事。韩愈在《释言》中描绘了一个夜归者的情景,感叹市井传言的力量,即使有虎出没,也足以让曾参的母亲误以为他被指控杀人,可见谗言的破坏性。李白在《答王十二寒夜独...

  •  黑科技1718 “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流言数传,能使人信的故事

    “曾参杀人”的典故出自《战国策·秦策二》,原文如下。故事说的是:在春秋时期,有个与曾参同名的族人在曾参的家乡费城(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杀了人。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就告诉曾子的母亲,说到:“曾参杀人了!”,曾子的母亲回应:“我的儿子是不会去杀人的。”并泰然自若般的继续织布。

  •  熊曼珍3F 历史上有一位母亲因为听信了别人的谗言而不相信自己的儿子

    有一个名字也叫曾参的人杀了人,有人去告诉了曾子的母亲,曾母开始时还表示相信自己的儿子不会杀人,继续纺织,等到第三个人来说同样的事情的时候,曾母也怕了起来,翻墙逃走了。后世用这个典故来比喻人言可畏。李白就在《答五十二雪夜独酌有怀》中说:“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歇后语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