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杀人”的典故是指《战国策》中记载的一则关于孔子弟子曾子的故事。具体内容如下:故事背景:曾子离家前往费国时,费国有一个与他同名同姓的人犯了杀人罪。谣言传播:有人向曾子的母亲报告,称曾子已杀人。第一次和第二次听到这个消息时,曾母都未予理会,继续织布。谣言的影响:但当第三次...
她一边安之若素、有条不紊地织着布,一边斩钉截铁地对那个邻人说:“我的儿子是不会去杀人的。” 没隔多久,又有一个人跑到曾子的母亲面前说:“曾参真的在外面杀了人。”曾子的母亲仍然不去理会这句话。她还是坐在那里不慌不忙地穿梭引线,照常织着自己的布。 又过了一会儿,第三个报信的...
曾参杀人,这个典故源自中国古代的多个文献,如唐元稹的《寄乐天二首》中,鲍叔之于曾参,表达了对他的信任,认为他不会做出杀人之事。韩愈在《释言》中描绘了一个夜归者的情景,感叹市井传言的力量,即使有虎出没,也足以让曾参的母亲误以为他被指控杀人,可见谗言的破坏性。李白在《答王十二寒夜独...
“曾参杀人”的典故出自《战国策·秦策二》,原文如下。故事说的是:在春秋时期,有个与曾参同名的族人在曾参的家乡费城(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杀了人。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就告诉曾子的母亲,说到:“曾参杀人了!”,曾子的母亲回应:“我的儿子是不会去杀人的。”并泰然自若般的继续织布。
《战国策》中记载了一则故事,涉及孔子的弟子曾子。曾子离家前往费国,期间费国有一人与其同名同姓者犯下杀人罪行。不巧,有人向曾子的母亲报信,称曾子已杀人。面对这则消息,曾子母亲不为所动,继续织布,未予理会。然而,当同一消息再次传来时,曾母依然未动声色。直到第三次同样的消息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