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 处:三国·曹丕《曲论·论文》:“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伯指的是孙伯符(孙策)仲指的孙仲谋(孙权),当时曹丕认为他两兄弟谁主政都差不多,所以不分伯仲。意思就是傅毅和班固,就跟孙策跟孙权一样不相上下。
“不分伯仲”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时期曹丕的《典论·论文》。具体解释如下:出处:三国·曹丕《曲论·论文》中有“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的句子,意思是傅毅和班固的文采不相上下。释义:指分不出第一第二,形容双方水平、才能、成就等相当,难以分辨优劣高低。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两者在某一方面的能力...
典故来源:难分伯仲的典故出自三国时期曹丕的《曲论·论文》,原文为“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此外,伯仲的指代也源于孙策和孙权,曹丕认为他们两兄弟在治理国家上能力相当,因此说“不分伯仲”。含义:难分伯仲用来比喻人或事物之间不相上下,难以分辨优劣高低。它既可以用于形容竞争中的双方实力相当...
发 音 bù fēn bó zhòng 释 义 分不出第一第二。出 处 三国·曹丕《曲论·论文》:“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示 例 两位追求者的才学、家世都一样优秀,~,让她不知如何抉择。
不分伯仲典故 傅毅与班固都是东汉有名的文史学家,均为扶风郡人,经历也极为相似,班固16岁时到洛阳太学求学,与傅毅成为同学,一起在太学中崭露头角。永平五年(62年),班固迁为郎,典校秘书,二人又在洛阳相遇。汉明帝时期,神雀群集,明帝要求百官作《神爵颂》,班固、傅毅献赋,均得到了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