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苛政猛于虎”出自《礼记·檀弓下》。具体典故如下:故事背景:孔子路过泰山脚下时,遇到了一位在墓前痛哭的妇人。孔子让子路前去询问原因。妇人遭遇:妇人告诉子路,她的公公、丈夫和儿子都先后被老虎咬死了。当孔子询问她为什么不离开这个地方时,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孔子感慨:听到妇人的...
故事引申出成语“苛政猛于虎”,意指统治者若施行苛政,其对人民的危害甚至超过凶猛的老虎。
【拼音】kēzhè měng yú hǔ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经过泰山边时看到一位妇女在墓旁痛哭,相问之下,得知他的丈夫与儿子都被老虎吃了,这儿没有苛捐杂税才从外地逃到这儿,这个妇女表示情愿被老虎吃了也不愿意去别的地方。孔子感慨地对学生说你们看,苛政猛于虎也。【出处】孔子过...
“苛政猛于虎”中的“苛政”指沉重的劳役和捐税;“猛于虎”是说比老虎还凶暴,还厉害。通常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反动 *** 对人民的沉重的压迫和剥削。
《苛政猛于虎》是《礼记·檀弓下》的一篇,原文译文为:孔子路过泰山脚下,有一个妇人在墓前哭得很伤心。孔子扶着车前的横木听妇人的哭声,让子路前去问那个妇人。子路问道:“您这样哭,实在像连着有了几件伤心事似的。”妇人就说:“没错,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后来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