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作气的典故,专业的门外汉想知道

一鼓作气的典故源自公元前684年的春秋时代。在《左传·庄公十年》中,《曹刿论战》这篇历史文章详细描述了这一战例。《曹刿论战》中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是其核心内容,也是“一鼓作气”成语的出处。公元前684年的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案例。战争发生在春季,齐国军队...
一鼓作气的典故,专业的门外汉想知道
一鼓作气的典故源自公元前684年的春秋时代。在《左传·庄公十年》中,《曹刿论战》这篇历史文章详细描述了这一战例。《曹刿论战》中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是其核心内容,也是“一鼓作气”成语的出处。

公元前684年的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案例。战争发生在春季,齐国军队进攻鲁国。曹刿主动请求见鲁庄公,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关注,并提出自己的见解。鲁庄公询问如何迎战,曹刿认为,若能赢得民众信任,依靠公正和诚信,便可以一战。

战前,鲁庄公准备进攻,但曹刿提醒说时机未到。当齐军三次击鼓进攻时,曹刿认为可以反击。他观察敌军撤退时的车辙和旗帜,确认齐军已溃败。随后,曹刿指挥鲁军追击齐军,取得了胜利。

战后,鲁庄公询问曹刿取胜的原因。曹刿解释说,战斗依赖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兵们的士气最旺盛;第二次击鼓,士气开始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耗尽。鲁军在士气最旺盛时发动进攻,而齐军士气衰竭,因此取得了胜利。

一鼓作气不仅体现在战场上,也适用于日常生活中。在工作中,保持最初的激情和动力,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同样,在学习和生活中,抓住机遇,一鼓作气,也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一鼓作气的成语,还具有积极的寓意。它强调了在关键时刻保持勇气和决心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在面对挑战时,不要轻易放弃,而要勇敢地向前迈进。

这一典故不仅展现了古代军事智慧,也传递了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在现代社会,我们依然可以从一鼓作气中汲取力量,激励自己在面对困难时,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2024-12-01
球球词典 阅读 12 次 更新于 2025-08-21 10:02:29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一鼓作气的典故源自公元前684年的春秋时代。在《左传·庄公十年》中,《曹刿论战》这篇历史文章详细描述了这一战例。《曹刿论战》中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是其核心内容,也是“一鼓作气”成语的出处。公元前684年的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案例。战争发生在春季,齐国军队进...

  •  廉夏兰 一鼓作气的典故,专业的门外汉想知道

    一鼓作气的英文翻译 1. to press on to finish without letup; to get something done in one vigorous effort; to brace oneself (for a challenge, a difficult task, etc.)2. at one fling典故解释出自公元前684年.也是我国的春秋时代.原出处为《曹刿论战》中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

  •  上海贡苒网络 门外汉较诙谐的近义词

    搞笑点死马当做活马医 兽医给人看病 一个理 问题五:一鼓作气的典故,专业的门外汉想知道 词典解释 【解释】: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

  •  但远悦ti 臧克茂的事迹报道

    即使大家都知道了,臧克茂也不愿意大家把他当成病人,他仍然在他热爱的实验室里,一鼓作气,先后研制出我国第一台“交流全电式炮控系统”和“数字式大功率交流全电炮控系统”,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炮控系统的体系结构和控制方法,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我国多种型号坦克。而他自己,也从一个坦克的“门外汉”,成为了业内名声...

  •  yrf759 如何锻炼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知识基础是对前人智慧成果的继承,是形成创造力的必要条件,离开了扎实宽阔的知识基础,就不可能顺利地开展创造性活动。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多掌握一些知识,就会多一条思路。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个人不能只拥有单一的学科知识,而必须拥有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如此,才会多一种专业眼光分析问题,解决...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