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医界的别称“杏林”源自董奉的典故。2. 董奉是三国时期的道医,以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闻名。3. 传说中,董奉为人治病,不取钱物,而是要求患者栽种杏树,日积月累形成了一片杏林。4. 后人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词语来赞颂医家的高尚品质和精湛技艺。5. 因此,中医学界自居为“杏林中...
董奉去世后,“杏林”的故事一直流传了下来,明代名医郭东就模仿董奉,居山下,种杏千余株。苏州的郑钦谕,庭院也设杏圃,病人馈赠的东西,也多去接济贫民。明代的书画家赵孟(兆页)病危,当时的名医严子成给他治好了,他特意画了一幅《杏林图》送给严子成。后来,人们在称赞有高尚医德,精湛医术的医生...
杏林一词起源于哪位名医杏林一词起源于东汉时期的名医董奉,董奉医术高明,治病不取钱物,只要重病愈者在山中栽杏5株,轻病愈者栽杏1株,数年之后,有杏万株,郁然成林,所以后世把“杏林”作为医学或医术之誉称。杏林一词起源于哪位名医 董奉又名董平,字君异,号拔墘,候官县董墘村人...
中医界被称为“杏林”的原因,是源于三国时期名医董奉的事迹。据晋代葛洪所著《神仙传》记载,三国时期有位名医叫董奉,字君异,福建侯官(今福州)人,与当时的张仲景、华佗号称“建安三神医”。董奉医术高超,医德高尚,在行医时从不索取报酬,只有一个要求:每当治好一个重病患者,就让病愈者在山坡上...
杏林一词源于三国时期闽籍道医董奉。以下是关于杏林一词来源的详细解释:董奉的行医事迹:董奉字君异,是福建侯官人,与当时的张仲景、华佗齐名,号称“建安三神医”。他长期隐居在江西庐山南麓,热忱为山民诊病疗疾,从不索取酬金。每当治好一个重病患者时,就让病家在山坡上栽五颗杏树,后来庐山一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