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典故及故事大全

割须弃袍 典故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8回:“超遂令人叫拏短髯者是曹操。操闻之,即扯旗角包颈而逃。” 成语解释:割掉胡须,丢掉外袍。形容战败落魄的样子。 心怀叵测 典故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曹操心怀叵测,叔父若往,恐遭其害。” 成语解释:心怀:...
有关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典故及故事大全
割须弃袍 典故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8回:“超遂令人叫拏短髯者是曹操。操闻之,即扯旗角包颈而逃。” 成语解释:割掉胡须,丢掉外袍。形容战败落魄的样子。 心怀叵测 典故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曹操心怀叵测,叔父若往,恐遭其害。” 成语解释:心怀:民心,存心;叵:不可。指存心险恶,不可推测。 旧病复发 典故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三十二回:“袁绍闻袁尚败回,又受了一惊,旧病复发,吐血数斗,昏倒在地。” 成语解释:原来的病又犯了。 初出茅庐 典故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九回:“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成语解释:茅庐:草房。原比喻新露头脚。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学校出来工作。缺乏经验。 空城计 典故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中故事:蜀将马谡失守街心亭,魏将司马懿率兵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大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 成语解释:指在危急处境下,掩饰空虚,骗过对方的策略。 先礼后兵 典故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一回:“刘备远来救援,先礼后兵,主公当用好言答之,以慢备心,然后进兵攻城,城可破也。” 成语解释:礼:礼貌;兵:武力。先按通常的礼节同对方交涉,如果行不能,再用武力或其他强硬手段解决。 万死不辞 典故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回:“貂蝉曰:‘适间贱妾曾言,但有使令,万死不辞。’” 成语解释:万死:死一万次,形容冒生命危险。万一万次也不推辞。表示愿意拼死效劳。 招兵买马 典故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八回:“于是遂起军往汝南驻扎,招兵买马,徐图征进。” 成语解释:旧时指组织或扩充武装力量。后比喻组织或扩充人力。 缓兵之计 典故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九回:“孔明用缓兵之计,渐退汉中,都督何故怀疑,不早追之?” 成语解释:延缓对方进攻的计策。指拖延时间,然后再想办法。 割须换袍 典故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8回:“超遂令人叫拏短髯者是曹操。操闻之,即扯旗角包颈而逃。” 成语解释:须:胡须。形容打了败仗狼狈逃跑 舌战群儒 典故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成语解释:舌战:激烈争辩;儒:指读书人。指同很多人辩论,并驳倒对方。 无计可施 典故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回:“王允日:‘贼臣董卓,将欲篡位,朝中文武,无计可施。’” 成语解释:计:策略、办法;施:施展。没有办法可用。 宝刀不老 典故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回:“忠(黄忠)怒曰:‘竖子欺吾年老!吾手中宝刀却不老。’” 成语解释:比喻虽然年龄已大或脱离本行已久,但功夫技术并没减退。 锦囊妙计 典故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汝保主公入吴,当领此三个锦囊。囊中有三条妙计,依次而行。” 成语解释:旧小说里描写足智多谋的人把对付敌方的计策写在纸条上,放在锦囊里,以便当事人在紧急时拆阅。比喻有准备的巧妙办法。 身在曹营心在汉 典故出自:《三国演义》第二五回 成语解释:比喻身子虽然在对立的一方,但心里想着自己原来所在的一方。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典故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孔明索纸笔,屏退左右,密书十六字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成语解释:一切都准备好了,只差东风没有刮起来,不能放火。比喻什么都已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了。 赤膊上阵 典故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九回:“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下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 成语解释:光着膀子上阵。比喻亲身上场,不加掩饰地进行活动。 强词夺理 典故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座上一人忽日:‘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 成语解释:强词:强辩;夺:争。指无理强辩,明明没理硬说有理。 七步成章 典故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丕又曰:‘七步成章,吾犹以为迟。汝能应声而作诗一首否?’” 成语解释:称人才思敏捷。同“七步成诗”。 三顾草庐 典故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7回回目:“刘玄德三顾草庐。” 成语解释:刘备为请诸葛亮,三次到草庐中去拜访他。后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对臣下的知遇之恩。也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或过访。同“草庐三顾”。 御驾亲征 典故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1回:“今刘玄德即了帝位,统精兵七十余万,御驾亲征,其势甚大。” 成语解释:御驾:皇帝的车驾,指皇帝。皇帝亲自率军出征。喻指亲自出面做某事 赔了夫人又折兵 典故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成语解释:比喻想占便宜,反而受到双重损失。 老弱残兵 典故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二回:“城中无粮,可发老弱残兵并妇人出降;彼必不为备,我既以兵继百姓之后出攻之。” 成语解释:原指年老没有作战能力的士兵。现多比喻因年老体弱以及其他原因而工作能力较差的人。 阶下囚 典故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9回:“布告玄德曰:‘公为坐上客,布为阶下囚,何不发一言而相宽乎?’” 成语解释:指在公堂台阶下受审的犯人;泛指在押的囚犯或俘虏。 老成练达 典故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十回:“杜预为人,老成练达,好学不倦,最喜欢读左秋明《春秋传》。” 成语解释:练达:指阅历多而通达人情。形容人稳重老练,通达事理。 缓兵之计 典故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九回:“孔明用缓兵之计,渐退汉中,都督何故怀疑,不早追之?” 成语解释:延缓对方进攻的计策。指拖延时间,然后再想办法。 气宇轩昂 典故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张昭等见孔明丰神飘洒,器宇轩昂,料到此人必来游说。” 成语解释:形容人精力充沛,风度不凡。 安身之地 典故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回:“近闻刘景升病在危笃,可乘此机会,取得荆州为安身之地。” 成语解释:存身的地方。批在某地居住、生活,或以某地作为建业的根基。 草船借箭 典故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6回回目:“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 成语解释: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笑容可掬 典故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成语解释:掬:双手捧取。形容笑容满面。
2022-10-17
球球词典 阅读 2 次 更新于 2025-07-10 09:33:13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老骥伏枥,汉语成语,读音是lǎo jì fú lì,意思是比喻人虽然年老,但仍有雄心壮志。出自三国·魏·曹操《龟虽寿》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意思是: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3、望梅止渴 望梅止渴,拼音是wàng méi zhǐ kě,意思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

  • 《三国演义》的典故: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煮酒论英雄、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布、舌战群儒、隆中对、单骑救主、七擒孟获等。1、三顾茅庐 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当时屯兵新野(今河南新野)的刘备带着大将关羽、张飞,三次到南阳郡邓县隆中(今襄阳隆中)诸葛草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的...

  • 〖宝刀不老〗 成语典故: 张郃出马,见了黄忠,笑曰:‘你许大年纪,犹不识羞,尚欲出阵耶?’忠怒曰:‘竖子欺吾年老!吾手中宝刀却不老。’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0回〖步罡踏斗〗 成语典故: [孔明]日则计议军机,夜则步罡踏斗。 《三国演义》第一○三回〖兵精粮足〗 成语典故: 今江东兵精粮足,且...

  • 5. **羽扇纶巾**:诸葛亮病逝后,司马懿疑诸葛亮未死,催军追击。诸葛亮以木人代替自己,端坐四轮车上出现,使魏军惊慌逃散。6. **鼎足三分**:赤壁之战后,魏、蜀、吴三国形成鼎足之势,三国间激烈斗争,最终以司马家族的崛起而结束三国时期的纷争。《三国演义》中还蕴含了诸如“过五关斩六将...

  •  谷艾文艺苑 成语“心怀叵测”出自哪个历史人物?其中有什么典故呢?

    成语“心怀叵测”出自《三国演义》中马岱之口,典故与曹操和马腾有关。历史人物:虽然成语“心怀叵测”不是直接出自某个具体历史人物的原创,但在《三国演义》这一历史小说中,该成语是由马岱所说,用以形容曹操。典故内容:在东汉末年,曹操计划南征,谋士荀攸建议可以先攻打东吴,再攻打刘备。曹操担心...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歇后语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