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身处逆境的苏轼,不愿同流合污,他怀念故国,寄情山水,以超然的态度面对人生的坎坷。这首词表达了苏轼的清流之志,与“逐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袁安卧雪 “袁安卧雪”出自《后汉书·袁安传》...
古文诗词常用的典故:逐臭与袁安卧雪
时光不会辜负读书的你——
逐臭
【典源】 《吕氏春秋·遇合》:“人有大臭者,其亲戚兄弟妻妾知识(了解,熟悉),无能与居者,自苦而居海上。海上人有说(悦)其臭者,昼夜随之而弗能去。”
【释义】 身上有恶臭的人,因亲属不愿和他一起居住只得避居海上。但海上却有人喜欢其恶臭,竟昼夜不愿离开他。后遂用“逐臭”谓追求丑恶、嗜好怪僻;用“逐臭夫、海上臭”等指与众不同、低级庸俗的人,或用作自谦之辞。
【逐臭】 杜牧《分司东都居履道叨承川尹刘侍郎大夫恩知上四十韵》:“海边慵逐臭,尘外怯吞腥。”黄庭坚《有闻帐中香以为獒蝎者戏用前韵二首》之一:“海上有人逐臭,天生鼻孔司南。”柳亚子《新文坛杂咏·鲁迅》:“逐臭趋炎苦未休,能标叛帜即千秋。”
【逐臭夫】 曹植《与杨德祖书》:“兰茝荪蕙之芳,众人所好,而海畔有逐臭之夫。”赵翼《消闲》诗之一:“眼前惜少嘤鸣友,海上由他逐臭夫。”黄遵宪《春夜招乡人饮》诗:“得毋逐臭夫,习染求容悦。”
【海上臭】 陆龟蒙《读襄阳耆旧传因作诗五百言寄皮袭美》:“唯君枉车辙,以逐海上臭;披襟两相对,半夜忽白昼。”
袁安卧雪
【典源】 《后汉书·袁安传》李贤注引晋周斐《汝南先贤传》:“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问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令以为贤,举为孝廉。”
【释义】 积雪丈余,别人皆除雪外出乞食,独袁安闭门偃卧,不愿求取别人。后遂用“袁安困雪、袁安雪、卧雪、袁安高卧、袁安卧、袁安节”等写文士宁可困守寒门不愿乞求于人的气节;用“袁安舍、袁安户、袁安门、袁门、袁扉”等指雪中贫士的门户。
【袁安困雪】 陶渊明《咏贫士七首》之五:“袁安困积雪,貌然不可干。”
【袁安雪】 顾炎武《吴兴行赠归高士祚明》:“穷冬积阴天地闭,知君惟有袁安雪。”
【卧雪】 皇甫曾《酬郑侍御秋夜见寄》:“袁公方卧雪,尺素及柴荆。”汤显祖《牡丹亭》第二二出:“俺是个卧雪先生,没烦恼。”
【袁安高卧】 高适《苦雪四首》之二:“惠连发清兴,袁安念高卧。”柳亚子《消寒一绝》:“袁安高卧太寒酸,党尉羊膏未尽欢。”
【袁安卧】 曾巩《雪毫州》诗:“枚叟招何晚,袁安卧正坚。”苏舜钦《答宋太祝见赠》诗:“穷冬三日雪,旅肠迫枯饿,不免东郭行,难效袁安卧。”陆游《书志》诗:“袁安卧空庐,亦度风雪夕,如何慕温饱,挠节不自惜。”
【袁安节】 贾岛《别徐明府》诗:“口尚袁安节,身无子贱名。”
【袁安舍】 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诗:“借问袁安舍,翛然尚闭关。”
【袁安户】 苏轼《梅圣俞之客使工画茅庵》诗:“倒披王恭氅,半掩袁安户。”陆游《稽山雪》诗:“冻吟熟窥袁安户,僵卧秃尽苏武节。”
【袁安门】 庾信《谢赵王赉丝布启》:“张超之壁,未足鄣风;袁安之门,无人开雪。”
【袁门】 白居易《雪中酒熟欲携访吴监先寄此诗》:“陈榻无辞解,袁门莫懒开。”
【袁扉】 骆宾王《寓居洛滨对雪忆谢二》诗:“谢庭赏方逸,袁扉掩未开。”
未完待续……2022-06-24
逐臭与袁安卧雪:流芳千古的典故
在浩瀚的古文诗词海洋中,典故犹如繁星点点,点亮了诗词的意境和内涵。其中,“逐臭与袁安卧雪”这两个典故尤其脍炙人口,流芳千古。
逐臭
“逐臭”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原意是形容苍蝇喜欢追逐腥臭之物。后人引申为比喻趋炎附势、追逐名利之人。
人们常将“逐臭”与“清流”相对比。清流指不随波逐流,保持独立人格和高洁情操的人。而逐臭者则恰恰相反,他们为了个人私利,不惜放弃原则和信仰,追逐权势和财富。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身处逆境的苏轼,不愿同流合污,他怀念故国,寄情山水,以超然的态度面对人生的坎坷。这首词表达了苏轼的清流之志,与“逐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袁安卧雪
“袁安卧雪”出自《后汉书·袁安传》,讲述了东汉名士袁安为避祸而隐居,冬天大雪封门,他竟卧雪诵经,怡然自得的故事。
后人将“袁安卧雪”引申为比喻高洁淡泊、不畏艰苦之人。袁安洁身自好,不愿为官,宁愿隐居山林,皓首穷经。他在逆境中仍能保持乐观和志趣,令人敬佩。
王安石在《咏梅》中写道:“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傲立寒冬,不畏风雪,暗香浮动,沁人心脾。这首诗赞颂了梅花的坚韧和高洁,与“袁安卧雪”的典故相映成辉。
流芳千古的寓意
“逐臭”和“袁安卧雪”这两个典故,分别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逐臭者趋利避害,追逐名利,最终难免迷失自我;而袁安卧雪者洁身自好,不畏艰苦,永远保持一颗高洁的心。
这两个典故穿越千古,至今仍能发人深省。它们告诫我们:人生在世,不要追逐蝇头小利,而是要保持独立的人格和高尚的追求。只有这样,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始终保持一颗纯净的心灵,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光彩的一笔。2024-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