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退避三舍”背后有何历史典故?该如何理解?

成语“退避三舍”背后的历史典故是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对楚王的承诺,并在后来的战争中实践了这一承诺。理解这个成语就是理解其背后所代表的退让和回避的精神。具体典故:- 背景:春秋时,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期间,重耳来...
成语“退避三舍”背后有何历史典故?该如何理解?
成语“退避三舍”背后的历史典故是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对楚王的承诺,并在后来的战争中实践了这一承诺。理解这个成语就是理解其背后所代表的退让和回避的精神。
具体典故:- 背景:春秋时,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期间,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以国礼相待,待他如上宾。- 承诺:楚王设宴招待重耳时,重耳承诺,如果将来晋楚交战,晋军会先退避三舍,再与楚军交战。
实践承诺:- 重耳回国:四年后,重耳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即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城濮之战:公元前633年,晋楚两军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承诺,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则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最终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理解“退避三舍”:- 这个成语现在用来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它体现了晋文公重耳的谦逊、守信和智慧,也启示人们在面对冲突时,有时候退让一步,反而能赢得更大的胜利或和谐。
2025-01-22
球球词典 阅读 12 次 更新于 2025-08-22 14:46:1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成语“退避三舍”背后的历史典故是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对楚王的承诺,并在后来的战争中实践了这一承诺。理解这个成语就是理解其背后所代表的退让和回避的精神。具体典故:- 背景:春秋时,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期间,重耳来...

  •  yangfan501 破釜沉舟,纸上谈兵,完璧归赵,铁杵磨针,东窗事发,退避三舍这些成语的主角分别是谁

    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

  •  916883140 找一些成语故事,(包扩主要人物,不少于50个),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枕戈待旦”出自刘琨《与亲故书》,形象地写出了刘琨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决心。后来用作成语,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

  •  迷失pear 感人的成语故事

    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

  •  这儿多人真多 出自神话故事表示勇敢和睿智的成语

    嫦娥奔月(正版)沉香救母 开天辟地 精卫填海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