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是关于重耳的典故。以下是关于退避三舍的详细典故:主人公介绍:重耳:晋国皇子,因国君晋献公听信谗言而被迫逃亡,最终逃到了楚国。典故起因:重耳在楚国期间,被楚国国君奉为上宾,并受到了极高的敬重。典故经过:在一次宴席间,楚王询问重耳,如果将来他成为国君,将如何报答楚国。重耳回答,...
退避三舍是关于谁的典故 关于退避三舍的典故是什么
退避三舍是关于重耳的典故。以下是关于退避三舍的详细典故:
主人公介绍:
重耳:晋国皇子,因国君晋献公听信谗言而被迫逃亡,最终逃到了楚国。典故起因:
重耳在楚国期间,被楚国国君奉为上宾,并受到了极高的敬重。典故经过:
在一次宴席间,楚王询问重耳,如果将来他成为国君,将如何报答楚国。重耳回答,如果将来能够当上国君,一定会和楚国交好。如果晋国和楚国有一天交战,他一定会让晋国的士兵退避三舍,以此作为对楚国的敬重和报答。如果这样还不能得到楚王的原谅,那再选择交战。典故结果:
重耳后来果然成为了晋国的国君,即晋文公。在晋国与楚国交战时,晋文公遵守了当年的承诺,让晋军退避三舍,展现了诚信和君子风度。总结:退避三舍这个成语源于重耳在楚国时的承诺,后来成为形容在战斗中主动退让、不与敌人硬碰硬的策略或行为的典故。
2025-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