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战典故简短话题讨论。解读淝水之战典故简短知识,想了解学习淝水之战典故简短,请参与淝水之战典故简短话题讨论。
淝水之战典故简短话题已于 2025-04-23 19:01:58 更新
四、折屐齿 谢安在收到晋军大胜的捷报时,表面上仍保持镇定,继续下棋。然而,当他兴奋地跨过门槛时,不慎将屐齿踢断,这一动作泄露了他内心的喜悦。这个典故后来演变成了“折屐齿”,用来形容人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这四个典故不仅反映了淝水之战的战况,也深刻揭示了战争双方将领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点...
淝水之战的四个典故:投鞭断流、风声鹤唳、围棋赌墅、东山再起。1、投鞭断流:苻坚当时决定攻打东晋,但是大臣都反对,说长江是天险不好攻,但是苻坚一意孤行,说自己的军队把鞭子投进长江就能把长江截流了,于是携带80万大军逼临淝水,东晋只有8万士兵反抗,最后在淝水这个地方把苻坚打败。所以这个成语后...
苻坚轻敌,想凭藉优势快攻,却遭到晋军顽强抵抗,并在「淝水」被晋军打败,前秦从此一蹶不振。后来「投鞭断流」这句成语,就从原文中「吾之众投鞭於江,足断其流」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军旅众多,兵力强大。2、草木皆兵 典故:“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是个成语,八字连同可以,只用后四字也行,是形...
3. 风声鹤唳:苻坚的军队在淝水一战中大败,苻融战死,苻坚中箭,余兵拚命逃回北方。他们听到风吹草动都以为是晋兵追击,形容人受过刺激后心灵脆弱或岌岌可危的处境。典出《晋书·卷七十九·谢安传》。4. 折屐齿:淝水之战晋军收复寿阳,谢石和谢玄派飞马往建康报捷。谢安看罢捷报,不露声色,照样...
”这就是"草木皆兵"的典故来历。三、风声鹤唳 公元383年11月,苻坚与其弟苻融率领秦军前锋一路南下,气势汹汹的进逼淝水西岸布阵,与谢玄(谢安侄子)率领的晋军隔河对峙。谢玄无法进军,便就派使者去见苻融,用激将法对他说:"君悬军深入,而置阵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阵少却...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最终以金军的全面胜利而告终。同时,除了战役本身被历史记载外,这些典故和成语也流传了下来。如果骑兵把鞭子扔进河里当苻坚决定南侵东晋时,遭到朝中大臣的训诫,指出东晋是汉人建立的,是中国人民支持的。而且还有长江天险,不好攻,但苻坚不屑一顾地回应:“...
在淝水之战中,晋军与强大的前秦军队对峙。秦王苻坚傲慢轻敌,率领八十万大军南下,企图一举消灭东晋。然而,先头部队在战役初期遭遇晋军的抵抗,被打败。苻坚在夜幕中视察前线,看到晋军阵容严整,连八公山上的草木在月光下都仿佛是士兵,这使他感到极度惊恐,误以为草木皆兵,风声鹤唳都是敌军追兵的...
淝水之战发生在东晋和十六国时期,前秦在北方逐渐强大起来,到378年,它暂时统一了北方,皇帝苻坚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决心一举灭掉南方的东晋,统一全国。383年,苻坚统兵80万,大举进攻南方的东晋。虽然前秦的将士很多。但是前秦的士兵大都是从各族人民中强征来的,大家都不愿再进行战争。所以人数多,但是...
淝水之战的成语典故如下:淝水之战发生在淝水之上,八公山之下。前秦和东晋的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留有草木皆兵的成语。东晋时,强秦一直想吞并晋王朝,秦王苻坚亲自率领八十万大军,去攻打晋国。晋国派大将谢石、谢玄领八万兵马迎战。苻坚当然很傲慢,根本没把力量悬殊的晋军看...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发生在公元383年。前秦苻坚企图统一中国,命令苻融率领大军进攻东晋。东晋派谢石、谢玄率8万大军迎战。战前,晋军在洛涧成功伏击前秦的先头部队,造成敌军大量伤亡。苻坚在寿阳城楼观察晋军,因远望八公山上的草木误以为是晋军,心生恐惧。他下令军队严守淝水西岸,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