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战有什么典故

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实则仅二十多万)前秦军。以下是淝水之战中的一些典故:1. 投鞭断流:苻坚决定南侵东晋时...
淝水之战有什么典故
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实则仅二十多万)前秦军。以下是淝水之战中的一些典故:
1. 投鞭断流:苻坚决定南侵东晋时,大臣劝谏指出东晋受国人拥戴且有三江天险,但苻坚回应:“我坐拥百万大军,一声令下,所有士兵把鞭投入长江,足可断流。”形容军队阵容鼎盛或实力强大的机构人才辈出。典出《晋书·卷一一四·苻坚载记下》。
2. 草木皆兵:苻坚观察晋军动静时,见八公山上草木晃动,疑神疑鬼地认为是晋兵,后来形容人神经过敏及疑神疑鬼。典出《晋书·卷一一四·苻坚载记下》。
3. 风声鹤唳:苻坚的军队在淝水一战中大败,苻融战死,苻坚中箭,余兵拚命逃回北方。他们听到风吹草动都以为是晋兵追击,形容人受过刺激后心灵脆弱或岌岌可危的处境。典出《晋书·卷七十九·谢安传》。
4. 折屐齿:淝水之战晋军收复寿阳,谢石和谢玄派飞马往建康报捷。谢安看罢捷报,不露声色,照样下棋。客人问战况,谢安说:“孩子们把秦人打败了。”客人高兴地走了,谢安兴奋地跨门槛时,把脚上的木屐齿碰断了。形容喜讯传来时的兴奋心情。典出《晋书·卷七十九·谢安传》。
5. 东山再起:公元383年,苻坚亲自带领八十七万大军从长安出发,晋朝军民不愿让江南陷落,都希望谢安拿主意。谢安是陈郡阳夏人,出身士族,长期隐居在东山,后来重新出来做官,因此称为“东山再起”。典出《晋书·卷七十九·谢安传》。2024-11-18
球球词典 阅读 25 次 更新于 2025-07-27 17:35:37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二、草木皆兵 苻坚在战场上的恐慌心理被形象地描述为“草木皆兵”,意味着他在极度紧张的情况下,连自然界中的草木都疑视为敌兵。这一典故体现了人在极度紧张状态下的心理变化。三、风声鹤唳 苻坚的军队在溃败时,一路上听到风声和鹤鸣都以为是晋军追击,这种极度恐慌的心态被概括为“风声鹤唳”,...

  • 3. 风声鹤唳:苻坚的军队在淝水一战中大败,苻融战死,苻坚中箭,余兵拚命逃回北方。他们听到风吹草动都以为是晋兵追击,形容人受过刺激后心灵脆弱或岌岌可危的处境。典出《晋书·卷七十九·谢安传》。4. 折屐齿:淝水之战晋军收复寿阳,谢石和谢玄派飞马往建康报捷。谢安看罢捷报,不露声色,照样...

  •  上海贡苒网络 淝水之战的四个典故

    典故出自《晋书·谢玄传》:东晋时,秦主苻坚率领大军,号称百万,列阵肥水,要与东晋决战。晋将谢玄等以精锐八千涉水进击,秦兵大败。“〔苻〕坚众奔溃,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胜计,肥水为之不流。余众弃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碰昌王帅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公元383年,...

  • 淝水之战衍生出来的四个典故分别是:投鞭断流、风声鹤唳、围棋赌墅、东山再起。投鞭断流: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军队人数众多,力量强大。它源于苻坚决定攻打东晋时,声称自己的军队光是把鞭子投进长江就能把长江截流,显示出他的狂妄自大和盲目自信。风声鹤唳:这个成语形容人在面对敌人时惊慌失措,疑神疑鬼。...

  •  小龙教育问答 淝水之战的四个典故

    淝水之战的四个典故:投鞭断流、风声鹤唳、围棋赌墅、东山再起。1、投鞭断流:苻坚当时决定攻打东晋,但是大臣都反对,说长江是天险不好攻,但是苻坚一意孤行,说自己的军队把鞭子投进长江就能把长江截流了,于是携带80万大军逼临淝水,东晋只有8万士兵反抗,最后在淝水这个地方把苻坚打败。所以这个成语...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