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采薇的典故话题讨论。解读食采薇的典故知识,想了解学习食采薇的典故,请参与食采薇的典故话题讨论。
食采薇的典故话题已于 2025-04-22 21:01:09 更新
“不食周粟,采薇而食”的历史典故如下:背景:伯夷和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国君的长子和三子。孤竹国是商朝边境的一个小国,位于今天的河北东北部和辽宁西部一带。伯夷和叔齐因“兄弟让国”的美谈而闻名。投奔周文王:他们听说周文王是仁义之君,便长途跋涉前往周国。但当他们到达时,周文王已死,武王即位...
1. “采薇”这个典故出自《小雅·采薇》。2. 《史记卷六十一 伯夷列传》记载了伯夷、叔齐耻于食用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采摘薇菜为食的故事。3. 《小雅·采薇》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描写了一位被遣戍边的士兵从出征到归家的经历,表达了他对家的思念和对战争的艰辛的感受。4...
是伯夷叔齐的典故,伯夷叔齐是商代小国孤竹国的公子,他们在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决定不吃周朝的粮食,在首阳山上采摘薇菜充饥,最后饿死在首阳山。鲁迅《故事新编》里的《采薇》:创作于1935年12月,故事取材于商末周初的伯夷叔齐二人不食周粟的故事。小说《采薇》中的主人公叔齐和伯夷很明显是以他们为原型...
1. 采薇是一个源自伯夷叔齐故事的典故,这两位是商代孤竹国的公子。2. 在周武王建立周朝之后,伯夷叔齐决定不吃周朝的粮食,而是在首阳山采摘薇菜来维持生活。3. 最终,他们因饥饿而在首阳山逝世。4. 鲁迅在1935年12月创作的《故事新编》中的《采薇》一篇,就是以伯夷叔齐的故事为背景。5. 在这篇...
长歌怀采薇的故事源自《诗经》以及伯夷、叔齐的典故。据传,“采薇”一词取自《诗经》中的诗句:“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此句反映了诗人在仕途受阻时的无奈与悲伤。另一说法认为,“采薇”则源自伯夷与叔齐在周朝灭亡后,不愿为周朝效力,选择隐居首阳山,以采薇为食,最终因...
唐代诗人王绩在《野望》一诗中写道:“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这句诗蕴含了一段典故。据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和叔齐两位贤人拒绝做周朝的臣子,选择在首阳山上采薇(一种野菜)为食,坚守其高洁的人格,直至饿死。因此,“采薇”成为了古代隐居不仕的象征,而非追求功名的标志。《野望》这首诗...
采薇的典故源自伯夷叔齐的故事,他们是商朝末年孤竹国的两位公子。当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后,伯夷叔齐为了表示对旧朝的忠诚,决定不再食用周朝的粮食。他们来到首阳山,以采摘薇菜为生,最终因饥饿而死。鲁迅在1935年的作品《故事新编》中的《采薇》一文中,采用了伯夷叔齐的故事作为背景。小说中的主人...
采薇典故名是首阳采薇。典故出处:典出《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伯夷、叔齐辞让王位,勒住武王的马缰谏诤,在周灭商后,耻于吃周家天下的粮食,采薇首阳,最后饿死。后遂用 “首阳采薇”等喻人坚守气节。相传周武王灭商后 ,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典源...
“采薇”这个典故出自《小雅·采薇》。《史记卷六十一 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陷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小雅·采薇》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采薇》是一首写一位被遣戍边的兵...
采薇借指隐居生活。典故源于《史记卷六十一 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陷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 就是想远离尘世,而去过那闲云野鹤般的生活。叔齐和伯夷是商代小国孤竹国的公子,他们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