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典故有话题讨论。解读廉洁典故有知识,想了解学习廉洁典故有,请参与廉洁典故有话题讨论。
廉洁典故有话题已于 2025-08-26 06:02:54 更新
清代古田县人陈滨,居官清廉,政绩显着。他常对人说:“贪不在多,一二非分钱,便如千百万。”后来巡抚湖南、福建。当官20余载,独身在外,没有携带过家眷。儿子想去探望他,竟苦于缺路费。在衙门里,他吃的是瓜果素菜,安于清贫,终生不变,受到百姓称赞。康熙皇帝称他为“苦行老僧”,此名不胫...
浙江历史记载中有多个著名的廉洁故事。孟尝的故事:孟尝是绍兴上虞人,为官清廉自守。相传东汉时,他出任合浦太守,革除前任弊政,为民兴利除弊。不到一年,原来流失的珍珠“复还”合浦,使当地富庶繁荣。任期满时,孟尝执意归还百姓送他的珍珠,轻装回归故里。孟尝革除弊政、“合浦还珠”的风范,千百年...
5.吴隐之不惧饮贪泉 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 。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他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自己的操守。
在东汉时期,南阳太守羊续以廉洁著称,他厌恶官场的腐败,过着简朴的生活。他的府丞焦俭得知羊续喜欢吃生鱼,便送上一条,羊续虽感动,但坚持将其悬挂在室外,以示拒收。北宋包拯以“包青天”之名,立《诫廉家训》告诫后人,严明家风,拒受贿赂。马寅初担任浙江省财政厅长时,严词拒绝了一名欲行贿当...
廉洁勤政的历史典故有很多,比如“一钱太守”刘宠、“杨震拒金”、“陶母退鱼”等。“一钱太守”刘宠是东汉时期的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十分清廉。在离任时,当地百姓凑钱为他送行,他坚决不受,最后只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因此被称为“一钱太守”。“杨震拒金”的故事也...
孟尝高洁的典故如下: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孟尝字伯周,东汉会稽上虞人。曾任合浦太守,以廉洁奉公著称,为民兴利除弊,百姓称为神明。但由于志趣高尚,洁身自好,长期不得升迁,后来隐居耕田。桓帝时,虽有人多次举荐他,但终不见用。年七十,死于家。事见《后汉书·孟尝传》。关于孟尝,有著名...
据传,古代有一位官员名叫张某,他一直以廉洁自律著称。有一天,他到一家酒楼吃饭,酒楼老板端上了一道菜,说是“嗟来之食”,意思是说这是一道免费的菜,送给张某的。张某却拒绝了这道菜,他说:“我是一个官员,不能接受嗟来之食,更不能让老百姓为我付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品德...
王密急切之下说“此时深夜,无人知矣。”杨震正声而说“岂可暗室亏心(暗地里做些亏心事),举头三尺有神明,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一时传为美谈。(3)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 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
1、孙叔敖。孙叔敖,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清官。春秋时期楚国令尹(相当于宰相)。以贤能、清廉闻名于世。孙叔敖是古代为官清正廉洁的典范。孙叔敖在任宰相期间,三上三下,升迁和恢复职位时不沾沾自喜,失去权势时不悔恨不叹息。孙叔敖作为宰相,权力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他轻车简从,吃穿...
清正廉洁小故事:一、包拯 包拯以公廉著称,刚直不阿,执法如山。他在晚年为子孙后代制定了一条家训,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珙”者即包拯的儿子包珙。包拯的这则家训是他生前对子孙的告诫,并让其子包珙镌刻在石上,竖于堂屋东壁,以照后世。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