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陇望蜀的典故详解话题讨论。解读得陇望蜀的典故详解知识,想了解学习得陇望蜀的典故详解,请参与得陇望蜀的典故详解话题讨论。
得陇望蜀的典故详解话题已于 2025-08-25 05:28:53 更新
《后汉书·岑彭传》:原文为“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意思是人们总是不知足,已经平定了陇地,又想攻取西蜀。唐·李白《古风》诗:其中有“物苦不知足;得陇又望蜀”之句,也表达了类似的含义。关于“得陇望蜀”的历史典故:三国时期曹操的故事:据《三国演义》...
得陇望蜀的典故如下:含义:得陇望蜀比喻贪得无厌,已经取得陇右地区,还想攻取西蜀之地。其中,“陇”指的是甘肃一带,“蜀”指的是四川一带。出处:该典故出自《后汉书·岑彭传》,原文为“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意思是人们往往不知足,已经平定了陇地,又想...
成语“得陇望蜀”的典故如下:1. 背景:东汉初年,存在两个反对光武帝刘秀的地方势力,一个是割据巴蜀的公孙述,另一个是称霸陇西的隗嚣。2. 事件经过: 公元32年,大将军岑彭随光武帝亲征陇西的隗嚣,成功将隗嚣围困在西域,并同时包围了公孙述前来支援的援兵。 光武帝见城池一时难以攻破,便留下...
得陇望蜀的故事源于东汉时期,主要讲述了隗嚣在陇地割据,以及光武帝刘秀对其既得陇地又望蜀地的评价。以下是该故事的详细解答:故事背景:隗嚣是天水成纪人,曾在王莽时期投师刘歆。更始政权建立后,他起兵攻下天水郡,自称上将军。隗嚣在陇地割据一方,招揽士人,名望渐大。隗嚣与光武帝的交往:隗嚣曾...
3. 人心不足蛇吞象,得陇望蜀的人最终结果是交不到好朋友。4. 地主霸占了王爷爷的田地,得陇望蜀,又要抢王爷爷的房子。5. 才分给你糖,你就想着要饼干,真是得陇望蜀,人心不足啊!6. 他们得陇望蜀,永远无法使他们心满意足。7. 这个恶霸占了王家的宅子以后,又得陇望蜀地想占有王家...
得陇望蜀的典故源于东汉光武帝刘秀时期。背景:成语“得陇望蜀”中的“陇”指的是甘肃一带,“蜀”指的是四川一带。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或势力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或地盘,但仍然不满足,继续贪图更大的利益。典故内容:据《后汉书·岑彭传》记载,东汉光武帝刘秀在平定了陇右地区后,并不满足...
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岑彭作为汉军将领,参与了平定陇西和进攻巴蜀的战役。他首先协助刘秀平定了陇西的隗嚣势力,随后又奉命领兵攻蜀。岑彭在攻蜀过程中,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他利用水路优势,迅速逼近巴蜀腹地,最终攻占了蜀地,实现了刘秀“得陇望蜀”的宿愿。成语故事:东汉初年,有两股反对光武...
“得陇望蜀”的典故最早发生在刘秀身上,但《三国演义》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曹操已得东川,主簿司马懿进言速攻汉中,曹操叹曰:“人苦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耶?”刘晔认为,若稍迟缓,诸葛亮治国为相,关、张勇冠三军,蜀民既定,据守关隘,不可犯矣。曹操则认为士卒远涉劳苦,应存恤。记得小学四...
然而,曹操却以人之常情回应道:“人总是贪心不足,已经得到陇西,还想夺取蜀地。”这个对话中蕴含的深刻见解被后人提炼为成语“得陇望蜀”,意指贪心的人总不满足已有的,总想追求更多。曹操虽然没有采纳司马懿的建议,但这个成语却成为历史典故,常用来警示人们要知足常乐,不可过于贪婪。
得陇望蜀: 陇:指甘肃一带;蜀:指四川一带。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比喻贪得无厌。典故:东汉光武帝刘秀。 出处: 《后汉书·岑彭传》:“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造句:同恶相帮,调之助桀为虐;贪心无厌,谓之得陇望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