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清廉的典故

1. 赵光义洗耳恭听:赵光义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个县令,他勤政廉正,深得百姓爱戴。有一天,一名老人到县衙门前抱怨官员的贪污腐败,赵光义耐心聆听,发现自己在职期间出现了类似问题,于是下令自己洗耳恭听,重新做事。2. 需要者也生:春秋时期,鲁国的国君问国中有无贤士,有人回答:“在某个地方有一位...
古代清廉的典故
1. 赵光义洗耳恭听:赵光义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个县令,他勤政廉正,深得百姓爱戴。有一天,一名老人到县衙门前抱怨官员的贪污腐败,赵光义耐心聆听,发现自己在职期间出现了类似问题,于是下令自己洗耳恭听,重新做事。
2. 需要者也生:春秋时期,鲁国的国君问国中有无贤士,有人回答:“在某个地方有一位公羊舍人,以贫穷为荣,不为任何富贵所动。”国君于是邀请公羊舍人,但公羊舍人拒绝了。国君问其原因,公羊舍人回答:“需我有用,便自生也。”
3. 十室九空:汉朝时期,有一位名叫许由的人拥有博学多才,但他守身如玉,拒绝接受朝廷的任何职务。当时的人们都认为他这样做很愚蠢,但许由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弃自己的清廉和原则。他最终只在家里留了一间屋子住人,因为他认为“十室九空,不留一人”,可以避免被政治谋算之人所利用。
4. 杞人忧天:春秋时期,杞国有个人叫忧天,他整天担心天塌下来,把整个国家都带坏了。有个聪明人告诉他,不必担心,因为他的杞国不是天的支撑物。这让忧天意识到自己的荒谬行为,不再担忧,杞国也变得清明廉正。
5. 三更灯火五更鸡:唐朝时期,宰相魏征在夜间打算公务,被看守城门的士兵发现了。士兵问他为什么在这个时候离开,魏征回答:“不知道天亮就没有人看得清,而如果公务未办妨害国家和人民,就不会感到安心。”这段话成为后来很多清正廉洁官员的箴言。2024-07-24
球球词典 阅读 3 次 更新于 2025-04-21 04:40:3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1. 赵光义洗耳恭听:赵光义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个县令,他勤政廉正,深得百姓爱戴。有一天,一名老人到县衙门前抱怨官员的贪污腐败,赵光义耐心聆听,发现自己在职期间出现了类似问题,于是下令自己洗耳恭听,重新做事。2. 需要者也生:春秋时期,鲁国的国君问国中有无贤士,有人回答:“在某个地方有一位...

  •  校企律说法 有关古代廉洁人物的小故事12则

    1、羊续悬鱼拒礼 东汉时,羊续长期担任南阳太守,但是一直过着俭朴的生活,因为官清正廉洁,倍受当时人们的尊敬,都称他是“清廉太守”。有个下属看到太守的生活太清苦了,一天就拿了几条鲜鱼送给羊续,请他尝尝。羊续虽然把鱼收下了,但却没有吃,而是悬挂在庭堂上。过了些日子那个下属又送鱼给羊...

  • 廉洁勤政的历史典故有很多,比如“一钱太守”刘宠、“杨震拒金”、“陶母退鱼”等。“一钱太守”刘宠是东汉时期的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十分清廉。在离任时,当地百姓凑钱为他送行,他坚决不受,最后只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因此被称为“一钱太守”。“杨震拒金”的故事也发...

  • “还珠”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常用典故,用以喻指官吏为政清廉。典故来源:古时合浦盛产珍珠,但地方官员贪污导致珍珠流失。东汉孟尝任太守后,革除贪污,珍珠重新回流到合浦,因此以“还珠”象征清廉为政。杜牧诗中的应用:在杜牧的《春日言怀寄虢州李长侍十韵》中,“今日还珠守,何年执戟郎?”一句...

  • 春秋时,司城子罕以不贪为宝,拒收他人所献宝玉,杨震则以“四知”拒金,教育了王密。东汉刘宠为“一钱太守”,廉洁离任,仅收一枚铜钱,陶侃母亲退回儿子的鱼,教育了他。吴隐之饮用“贪泉”水,表明了他的清廉决心。于谦巡抚河南,拒绝接受贿赂,以诗句表达“清风两袖朝天去”的决心。清朝的王杰则以...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