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典故

如今,官员们的贪婪行为与那反穿皮衣者何其相似,他们只顾眼前利益,不顾百姓生计。魏文侯借此故事告诫大臣们:“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百姓不得安宁,国君的地位也将摇摇欲坠。希望你们能明白,基础是根本,不要被短期利益蒙蔽了理智。”这个故事对大臣们产生了深远影响,让他们意识到,任何事情都应...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典故
魏国东阳地方在某一年的税收异常增长,比以往多了十倍,朝廷大臣们对此表示祝贺,然而魏文侯对此持有疑虑。他思考,土地和人口未变,税收暴增可能源自官员对百姓的过度征敛。这个疑问使他回想起一年前的一次经历。

那时,魏文侯外出巡游,途中遇到一人反穿皮衣,毛朝内,背负草料。文侯不解,询问原因。那人解释说,他珍视皮衣,害怕毛被磨损。文侯借此教育他,真正的价值在于皮,如果皮受损,毛无处依附,保护毛皮而忽视皮的价值就是本末倒置。那人却未能理解。

如今,官员们的贪婪行为与那反穿皮衣者何其相似,他们只顾眼前利益,不顾百姓生计。魏文侯借此故事告诫大臣们:“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百姓不得安宁,国君的地位也将摇摇欲坠。希望你们能明白,基础是根本,不要被短期利益蒙蔽了理智。”

这个故事对大臣们产生了深远影响,让他们意识到,任何事情都应以百姓福祉为先,否则,即使表面上的成绩,也可能因忽视根本而失去意义。在国家治理中,这是一条重要的原则。2024-07-17
球球词典 阅读 3 次 更新于 2025-04-22 08:40:55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唔哩生活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典故

    1. 典故出处:《左传·僖公十四年》2. 典故内容: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3. 历史背景:描述晋国和秦国之间的政治关系 4. 比喻意义:事物失去基础则无法存在 5. 强调重点:基础的重要性 6. 适用情境:用于提醒人们关注事物本质和基础 7. 典故流传: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深刻道理 8. 普遍道理:任何事物...

  •  夏沫初浅至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典故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典故如下: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晋国的公子夷吾为了寻求自保,向秦国求援。秦国答应帮他登上君位,作为交换,他必须履行承诺,付给秦国一笔不小的费用。公子夷吾答应了秦国的条件,成功登上君位,成为了晋惠公。然而,在他登上君位后,却违背了与秦国的约定,这使得秦国非常不满。...

  • 于是,魏文侯召集大臣,讲述了这个故事,强调"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告诫他们不要只顾眼前小利,忽视了国家的基础——百姓。此事给大臣们留下深刻印象,他们明白,任何事务都应以根本为基础,否则将导致严重的后果。

  • 出自于《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个典故最早出自于《左传·僖公十四年》,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中提供了一个生动且深刻的比喻,用以描述当时晋国和秦国之间的政治关系,这个典故之所以流传至今,并被广泛用来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是因为非常形象地展示了事物之间的...

  •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百姓不得安宁,国君的地位也将摇摇欲坠。希望你们能明白,基础是根本,不要被短期利益蒙蔽了理智。”这个故事对大臣们产生了深远影响,让他们意识到,任何事情都应以百姓福祉为先,否则,即使表面上的成绩,也可能因忽视根本而失去意义。在国家治理中,这是一条重要的原则。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歇后语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