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礼记·学记》的“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意指教育不应超越学生的能力范围而进行,而应遵循一定的顺序与节奏。这里的“陵”意为超越,“节”指的是限度,“孙”在此处通“逊”,即顺从之意。因此,这一典故强调了教育过程中的循序渐进原则。在古代的教育实践中,教育者非常重视遵循这一原则。例...
“陵节而施”意味着教育超过学习者的接受能力。这一成语源自《礼记·学记》,原文提到:“不陵节而施之谓孙(xùn)”,即不超过学的人的接受能力而进行教育,叫做合乎顺序。大学开学时,官吏身着朝服以素菜祭祀先圣先师,教育学生求学需具备谦逊和恭敬的态度。祭祀时,齐颂《小雅》,练习《鹿鸣》、《...
一、出自:《礼记·学记》。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二、相关原文: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三、理解:“陵节而施”的意...
【原文节选】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译文】在大学中,要禁止未能掌握的,称之为“预备”。在可掌握的时候,就要灵活地进行教育,不要拘泥于一定的程序和节奏,这被称为“孙”。互相观察,相互取长补短,这就...
揠苗助长、陵节而施是两个中国古代的典故,分别代表了急功近利和急于求成的心态。这两个典故都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即个体的成长和发展需要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不能强行加速或者提前进行。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是指生物体在成长过程中,会按照一定的顺序经历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