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陶之义是一个典故,在唐朝时期,诗人常用此典故表达对志同道合者的赞美。如“已比子真耕谷口,岂同陶令卧江边”这句诗,其中的“子真”指的是东汉时期的隐士郑朴,他因拒绝王凤征召而选择归隐谷口耕种,名扬天下;“陶令”则是指陶渊明,他曾担任彭泽县令,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挂印辞官,退隐南山。
这个词只能用在两个人一起经历了生死磨难结下的深重的情义。陶:陶器(陶器是用火烧出来的)打个比方吧:两个分别从其他地方运来的陶器一起放在火里烧,经历了生死相依,结下的情义
1. “不食周粟”:这个典故源自《史记·伯夷列传》,讲述了伯夷、叔齐两位贤人,因不满周朝的统治,选择不吃周朝的粮食而饿死。这个典故常用来比喻忠贞不渝、坚持理想。在《陶庵梦忆序》中,这一典故可能用来表达作者对亡国之痛的表达,以及对忠诚坚持的赞美。2. “黄粱一梦”:这个典故来自唐代沈既...
西晋末年八王之乱时,陶侃面对已名存实亡的中央政权,仍然坚守自己的政治底线,只因陶臻的叛逃而不得不选择归附于司马睿,也造成了陶侃在东晋初年一度被打压的局面。而陶渊明在面对桓玄篡位的消息后,选择效忠看似在维系正统的刘裕,可能也有受到祖先影响的成分在。 不过,曾祖孙二人的结局是完全不同的。陶侃虽然一度遭到...
然宁负好友,而必欲伸气于孺子,何德字之不宽也?噫,其所以为纵横之才也与! 【译文】 陶朱公范蠡住在陶,生了小儿子。小儿子长大以后,陶朱公的次子杀人,被囚禁在楚国,陶朱公说:“杀人者死,这是天经地义的。然而我听说‘富家子不应在大庭广众之间被处决’。”于是准备千两黄金,要派小儿子前往探视。长子一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