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所述,“下榻”一词源于东汉时期陈蕃对高士徐稚的尊重与礼遇,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留客住宿的代名词。这一典故不仅体现了古人对才学和品德的尊重,也丰富了汉语词汇的内涵和表现力。
“下榻”是对来访客人到自己家住宿的敬称,不特定于某种身份。具体来说:典故来源:该词源于《后汉书·陈蕃传》中的故事,东汉时期南昌太守陈蕃为地方名士徐稚专门准备床榻,每次徐稚来访时就将床榻放下以供其住宿,表示热情款待。敬称含义:因此,“下榻”逐渐演变为对客人来访并留宿的敬称,表达主人对客...
每当徐稚来访,陈蕃便会放下这张榻,让他留宿;徐稚离开后,榻又会被挂起。这种对客人的尊敬方式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典故,被人们称为“下榻”。这种礼遇主要应用于外交场合,作为书面表达的敬意,而非日常口语交流。因此,后世在提及留宿尊贵的客人时,常常会提及“下榻”这一典故,以此表示对客人的高度重视...
徐稚来时,陈蕃热情相待,并在家里专门为徐稚设了一张榻(相当现在的床)。徐稚一来,他就把榻放下来,让徐稚住宿,以便作长夜之谈;徐稚一走,这张榻就悬挂起来。这样,人们就把陈蕃的这一做法称为“下榻”,后人就把留客住宿叫做“下榻”。多用于外交往来,只适用于书面不适用于口语。
“下榻”一词源于东汉时期的典故。据《后汉书·陈蕃传》记载,南昌太守陈蕃对地方名士徐稚非常敬重,常常邀请他到家中交流学问。为了方便徐稚留宿,陈蕃专门为他准备了一张床榻,每当徐稚来访时,就将床榻放下来,以示热情款待。自此,“下榻”便成为对客人住宿的敬称。二、适用身份 “下榻”一词通常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