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的典故出自《论语·先进篇》,故事介绍如下:一、典故来源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这一教育理念最早由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二、历史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成为了中国最早公开讲学的教育...
“有教无类”出自《论语·卫灵公》,意思是“所有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是孔子的教育方针的体现;“温故而知新”出自《论语·为政》,意思是“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是孔子巩固性教学原则的体现;“因材施教”的典故出自《论语·先进篇》,孔子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
因材施教的典故源自孔子教育子路和冉有的故事。故事背景:孔子在一次讲完课后,子路和冉有先后向孔子请教了相同的问题——听到正确的主张是否应该立刻去做。不同回答:对于子路,孔子劝他应该先询问父亲或兄长后再行动;而对于冉有,孔子则鼓励他听到正确的主张后应该立刻实行。原因解释:孔子之所以给出不同...
因材施教出自《论语·先进篇》。原文:《论语·先进篇》作者:孔子 朝代:先秦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
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一九》中提到:“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这句话后来演变成了“因材施教”这个成语,用来强调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不同资质给予适当的教育。综上所述,“因材施教”这个成语体现了孔子教育的独到见解,即教育应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进行,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