曳兵弃甲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著名典故,与战国时期的齐国将领孙武有关。据传,孙武是春秋末期齐国的将领兼军事家,他在战争中采取了一种战术,即弃甲曳兵。当时,齐国与楚国发生了战争,楚军强大,齐军实力相对较弱。为了迷惑楚军,孙武制定了一套策略:他带领齐军主力先行撤退,然后留下少量部分将士...
“弃甲曳兵”是一个成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在战争或冲突中丢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形容战败或溃逃的狼狈状态。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在面对困难或挑战时选择逃避,而不是迎难而上。从字面上看,“弃甲”指丢弃铠甲,表示士兵在战场上为了加快逃跑速度而抛弃防护装备;“曳兵”则是指拖着...
“弃甲曳兵”的意思是放弃铠甲、拖着兵器行军,形容面对危险、困苦和挑战时,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具体来说:“弃甲”:在古代战争中,铠甲是士兵的重要保护装备。放弃铠甲意味着士兵选择在没有保护的情况下前行,这通常是在极端困境或生死抉择时所展现出的决心和勇气。“曳兵”:曳兵是指将步兵...
这个成语的由来是三国时期的蜀汉名将马超率军进攻魏国的时候,出奇制胜地放弃了自己的铠甲,弃兵于野,选择曳兵而行,为当时被连败的蜀汉军队注入了新的活力,最终获得了胜利。在今天,“弃甲曳兵”成语被用来形容面对危险、困苦和挑战时,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弃甲等于抛弃保护自己的东西,承担自己...
弃甲曳兵这一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一种作战中士兵溃败、狼狈不堪的场景。它源自《孟子·梁惠王上》,原文描述了战争中士兵丢盔弃甲,拖着兵器仓皇逃命的状态。在战场上,当一方军队遭受重创,士气低落时,士兵们往往会选择抛弃盔甲和武器,拖着沉重的兵器快速撤离。这一行为不仅表现了士兵们的恐惧与绝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