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袍断义”是中国古代的一则故事,原指管宁和华歆两位好友因观点不合,最终选择了断绝友谊,比喻朋友间因理念不合而终止交往。这一典故出自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德行》和清·如莲居士的《说唐演义全传》,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友情与抉择的经典案例。“割袍断义”不仅是一个故事,更蕴含...
“割袍”可以“断义”,这个典故在历史书中和隋唐演义小说 里均有记载。隋末唐初,郑国王世充手下大将单雄信追赶秦王李世民,被 徐茂公拉住袍袖阻止其追赶。由于徐茂公和单雄信均是以前瓦 岗寨的结义兄弟,徐茂公足智多谋,单雄信忠君不变节,情同手 足,如今各为其主,单雄信五次三番催促徐茂公放手...
“割袍断义”又称“管宁割席”,出自 "管宁割席"的故事,载于南朝宋国的刘义庆所著的《世说新语·德行》。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割袍断义的故事 ...
割袍断义的典故源于战国时期的一段历史故事。韩信是汉朝的开国大将,他最初投靠了项羽,但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后来,韩信因得不到足够的重用,便离开了项羽而投奔了刘邦。据传,在他离开项羽的时候,发生了割袍断义的事件。当时,韩信与项羽的关系十分微妙。韩信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和忠诚,不再回头帮助...
割袍断义,这个典故源于《世说新语·德行》中的"管宁割席",讲述了三国时期管宁和华歆之间的友谊故事。面对黄金和权贵的诱惑,管宁表现出高尚的品格,视而不见,而华歆则有所动摇。管宁因此将两人共享的坐席一分为二,明确表示两人思想观念的分歧。这个故事象征着朋友间立场的决裂,强调了价值观和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