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须弃袍历史典故

"割须弃袍"是一种历史典故,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位名叫孟子的思想家。孟子是战国时期孔子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以仁义道德来治理国家。有一次,孟子前往齐国拜见国君。在进见国君前,他听说国君喜欢虚假的外表功名,心生不悦。所以在见到国君时,孟子刻意割去了自己的胡须和披风,表达了自己对虚假功名的不...
割须弃袍历史典故
"割须弃袍"是一种历史典故,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位名叫孟子的思想家。

孟子是战国时期孔子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以仁义道德来治理国家。有一次,孟子前往齐国拜见国君。在进见国君前,他听说国君喜欢虚假的外表功名,心生不悦。所以在见到国君时,孟子刻意割去了自己的胡须和披风,表达了自己对虚假功名的不认同。

这一故事表达了孟子对于名利功名的批判,强调道德和真实的价值观。他认为政治家和官员应该抛弃虚伪、功利主义和权谋之道,而要以真诚和道德为基础来执政,追求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

"割须弃袍"这个典故因其象征意义被广泛流传,并被后来的人用来形容抛弃虚假和功利的行为,以及追求真理和正义的精神。2024-07-28
球球词典 阅读 22 次 更新于 2025-07-26 15:04:2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割须弃袍"是一种历史典故,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位名叫孟子的思想家。孟子是战国时期孔子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以仁义道德来治理国家。有一次,孟子前往齐国拜见国君。在进见国君前,他听说国君喜欢虚假的外表功名,心生不悦。所以在见到国君时,孟子刻意割去了自己的胡须和披风,表达了自己对虚假功名的不...

  •  LH科教小百科 割须弃袍的典故出自什么时候?

    昔日濮阳攻吕布之时,宛城战张绣之日;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此皆无敌于天下也!”好嘛!这一通的揭,没把曹操的鼻子给气歪,都想不顾外交礼仪立刻拿下张松的头来,被左右好说歹说,才令乱棒打出。公允地说,曹操虽打过败仗,但张松所言有些属于罗老先生虚...

  •  翡希信息咨询 割须弃袍成语故事

    割须弃袍的成语故事来源于《三国演义》第58回,讲述了曹操在潼关之战中狼狈逃窜的景象:故事背景:在潼关保卫战中,曹操与马超交战。曹军先失潼关,后曹操亲自率军逼近潼关,与马超对阵。割须弃袍:战斗中,曹操险些被马超识破身份,为了迷惑敌人,他割掉胡须,丢弃长袍,仓皇脱逃。这一行为形象地描绘了...

  • anonymous “曹操遇马超———割须弃袍”的故事

    “曹操遇马超———割须弃袍”的故事:曹操征韩遂,马超的时候,战败后逃跑,马超大喊“穿红色袍子的是曹操。”曹操听见后,把袍子脱掉扔了,马超又大喊“留长胡子的是曹操”曹操拿起刀把胡子割掉了,用战旗裹住面庞而逃,后遇到曹洪保驾,拦住了马超,曹操才逃脱了。

  •  翡希信息咨询 割须弃袍的典故是说谁 割须弃袍读相关典故

    含义:割须弃袍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战败后落魄、狼狈的样子。出处:该典故出自明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第五十八回。在故事中,曹操在与马超的战斗中处于劣势,为了躲避西凉军的追捕,他先是脱下红袍,又割断自己的长胡须,最后甚至扯下旗角包住脖子逃跑,以此来掩饰自己的身份,避免被敌军认出。情...

其他歇后语大全类似问题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歇后语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