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陇望蜀典故三国演义话题讨论。解读得陇望蜀典故三国演义知识,想了解学习得陇望蜀典故三国演义,请参与得陇望蜀典故三国演义话题讨论。
得陇望蜀典故三国演义话题已于 2025-08-25 01:45:08 更新
《后汉书·岑彭传》:原文为“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意思是人们总是不知足,已经平定了陇地,又想攻取西蜀。唐·李白《古风》诗:其中有“物苦不知足;得陇又望蜀”之句,也表达了类似的含义。关于“得陇望蜀”的历史典故:三国时期曹操的故事:据《三国演义》...
曹操说:“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 这句话表达了他的观点:人的贪欲永远无法满足,一旦得到了陇右,就会想要得到更多,比如蜀地。因此,他决定撤军,不再继续进攻。《三国演义》的创作背景:元末明初,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频发,各地群雄割据,经过多年的战乱,朱元璋成功剿灭群雄,推翻元朝...
结论:在古代历史中,"得陇望蜀"这一典故源自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与公孙述、隗嚣之间的斗争。当大将军岑彭围困了隗嚣并准备进攻蜀地时,光武帝的诏书反映了他即使已经取得陇地,仍渴望进一步占领蜀地的心态。这个成语后来常用来形容人贪得无厌,有贬义。在《三国演义》中,曹操也因为类似的情节,被司马...
1. "得陇望蜀"这个成语源自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的扩张欲望。当时,光武帝已经占领了陇地,但他仍然渴望进一步占领蜀地。2. 这个典故反映了光武帝刘秀的贪得无厌。他在得到陇地之后,并没有满足,而是希望得到更多的土地。3.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也因为类似的情节被批评。他在赤壁战后,失去了年轻...
得陇望蜀的典故主要是指三国时期的曹操。详细来说,这个典故源于《后汉书·岑彭传》中的记载,后来经过《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的渲染而广为人知。东汉初年,隗嚣(áo)和公孙述分别占据着陇地(今甘肃东部)和蜀地(今四川中西部)。当时光武帝刘秀派大将岑彭、吴汉等人领兵讨伐隗嚣占据的...
得陇望蜀的成语故事:据《三国演义》记载:三国时期,汉中太守张鲁想自立为“汉宁王”。魏武王曹操知道后,气愤极了,于是领兵四十多万前去征讨。曹操手下谋士、名将不计其数,所以一路上过关斩将,非常顺利地打到了汉中。眼看着城池就要被攻下,但是城中将士万众一心,攻打前山了很长时间,仍没有成效...
得陇望蜀见于《三国演义》第六十七回 曹操 平定汉中地 张辽威震逍遥津 “…曹操已得东川,主簿司马懿进曰:“刘备以诈力取刘璋,蜀人尚未归心。今主公已得汉中,益州震动。可速进兵攻之,势必瓦解。智者贵于乘时,时不可失也。”曹操叹曰:人苦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耶?”刘晔曰:“司马仲达之...
三国中得陇望蜀的故事情节:曹操打下了汉中,张鲁投降,曹操不仅扩大了势力范围,还威胁到了刘备集团的安危,因为汉中是蜀郡的咽喉和门户,汉中被曹操拿下,蜀郡就直接和曹操的军事力量对峙。曹操如果乘胜进军,就可能威胁蜀郡的安危。很多人主张这个时候应该一鼓作气,乘胜追击,拿下蜀郡。提出这个建议的有...
1. 得陇望蜀的典故起源于东汉初年的隗嚣和公孙述,两人分别控制着陇地和蜀地。2. 光武帝刘秀在给大将岑彭的信中,用“既平陇,复望蜀”表达了人的贪婪本性,即得到了陇地还想占有蜀地。3. 该典故在《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中得到传播,用以描绘三国时期人们对于权力和财富的无尽追求。4. 曹操...
一、典故含义 得陇望蜀,原意指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现比喻贪得无厌。该成语出自《后汉书·岑彭传》。二、典故主人公 得陇望蜀的主人公包括曹操、司马懿以及刘秀、岑彭。三、《三国演义》中的故事 背景:三国时期,汉中太守张鲁想自立为王,曹操得知后领兵前去征讨。过程:曹操一路过关斩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