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倨后恭的典故

前倨后恭的典故:战国时期,诸侯国林立,主要有秦、燕、赵、齐、楚、韩、魏,史称“战国七雄”。其中,秦国由于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实行一系列的改革,国家实力最强,时不时与其他六国交战。六国的统治集团内部,于是出现了亲秦、反秦两派:亲秦派主张六国同秦国和好相连,尽量不招惹秦国,不...
前倨后恭的典故
  前倨后恭:先前傲慢,后来恭敬。多用来指以貌取人或特别势利的人,对人接物的态度前后不一。倨,傲慢;恭,恭敬。我这里为大家带来了前倨后恭的 典故 ,希望大家喜欢。
  前倨后恭的典故:
  战国时期,诸侯国林立,主要有秦、燕、赵、齐、楚、韩、魏,史称“战国七雄”。其中,秦国由于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实行一系列的改革,国家实力最强,时不时与其他六国交战。六国的统治集团内部,于是出现了亲秦、反秦两派:亲秦派主张六国同秦国和好相连,尽量不招惹秦国,不给秦国发动战争的借口叫做“连横”;反秦派则主张六国由南到北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叫做“合纵”。
  当时有许多谋士,在各个诸侯国推行自己的主张,一旦这些主张被采纳,谋士们就一日成名,身价倍增。苏秦就是这样的一个谋士。
  苏秦先到秦国,游说秦王,竭力宣传“连横”的主张,鼓励秦国先稳住其他六个诸侯国,然后逐步将其一一吞并。秦王拒绝采纳苏秦的主张,表面上的理由是秦国对别的诸侯国并无野心,因此对“连横”没有兴趣。实际上是秦国还没有做好统一中国的充分准备。苏秦眼看钱财行将用完,衣服也都破旧了,无奈之下,垂头丧气地回到洛阳的老家。

  家里的人,见苏秦这样狼狈地回来,父母懒得同他讲话,妻子只顾织布,看也不看他一眼,他要求嫂子给他弄点吃的,嫂子不但不给,还数落了他一顿。苏秦非常伤心,立志苦读,一定要争口气。他日夜用功,研究兵法,研究各诸侯国的形势,认为说服六国采纳“合纵”的策略以应会秦国是可行的。
  后来,他去燕、赵,说服了燕国、赵国,然后又逐步使燕、赵、齐、楚、韩、魏六国结成以楚国为首的同盟,联合对付秦国。苏秦则兼任六国的军队总参谋。秦国得知这一形势后,再也不敢随便出兵攻打六个诸侯国中的任何一个了。这种状况相持了约十五年之久,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
  苏秦既是六国的军队总参谋,所以在六个诸侯国间来往就很有地位了。有一次,他因公路过老家洛阳,当地的官员早就命人预先清扫街道,列队欢迎。苏秦的父母,拄着拐杖,也早早在大路口等候。回到家里,妻子躲在旁边,不敢正眼看他。苏秦的嫂子更是毕恭毕敬,连连行礼貌。苏秦笑道:“嫂何前倨而后卑也?”意思是说,嫂子,你的态度怎么变化这么大呀。以前瞧不起我,现在却这样谦卑。苏秦的嫂子战战兢兢地回答说:“如今小叔子做了大官,发了大财,我哪敢像从前一样啊。”苏秦不禁感叹道:“人贫穷了,父母都懒得瞧自己一眼,富贵了,连亲戚都害怕你,难怪人们看重权势利禄了!”
  ——《战国策·秦策一》
  前倨后恭的典故点拨:
  苏秦出生于穷乡僻壤,但他不甘贫苦,立志要活得有尊荣。他勤学苦读,终于靠着口才让诸侯国君采纳了他的“合纵术”,一朝成名而拥有万贯家财。家人对他的态度也由冷嘲热讽到毕恭毕敬、巴结奉承,来了个180°大转弯,受到的待遇可用天壤之别来形容。其实,像苏秦嫂子这样的人属小人之列,这些人往往靠巴结富贵之人,谋得些许银两。而君子则靠自己的真才实学来发财致富。君子应当以平等心对待他人,做人要有志气,有骨气。
2022-07-14
球球词典 阅读 3 次 更新于 2025-04-21 13:37:45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谷艾文艺苑 成语“前倨后恭”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成语“前倨后恭”出自《战国策·秦策一》,典故如下:出处:该成语直接来源于《战国策·秦策一》中苏秦对嫂子说的话:“嫂何前倨而后卑也。”意为嫂子为何以前傲慢,后来却变得恭顺。典故:背景:战国时期,苏秦是一个谋士,他主张六国联合对抗秦国,但最初在秦国游说时未被采纳,失意而归。遭遇冷漠:...

  •  文暄生活科普 前倨后恭的典故

    前倨后恭的典故啊,这个说来话长,但我会尽量简单地给你讲讲。这个典故出自战国时期,苏秦周游列国,向各国国君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但可惜的是,没人赏识他。苏秦只好穿着破衣草鞋,背着残旧的书箱,回到家乡洛阳。一回到家,苏秦就受到了家人的冷落,妻子不下织机迎接,嫂...

  •  小愿说文化 前倨后恭的典故

    前倨后恭的典故:公元前五世纪中国战国时期,并存着许多国家,其中主要的有秦、燕、赵、齐、楚、韩、魏7个,称为“战国七雄”。位于今中国西北陕西一带的秦国。由于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实行一系列的改革,国势最强,时不时侵略其他6国。6国的统治集团内部,于是出现了亲秦、反秦两派:亲秦派主张6国同...

  •  谷艾文艺苑 成语“前倨后恭”有何历史典故?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成语“前倨后恭”的意思是以前傲慢,后来恭敬,形容对人的态度改变。这个成语来源于以下历史典故:历史典故:苏秦是战国初期的著名策士。他最初到秦国游说,主张“连横”,即六国与秦国和好,但未被秦惠文王采纳。失意归家后,家人对他态度冷淡,连嫂子也奚落他。苏秦受此刺激,发奋读书,后来成功游说六...

  •  谷艾文艺苑 成语“前倨后恭”出自哪个历史人物?其中有什么典故呢?

    成语“前倨后恭”出自历史人物苏秦。典故如下:- 背景:战国时期,苏秦是一位著名的策略家。他曾到秦国游说,但秦王并未看重他。回到家中后,他的家人,包括父母、兄嫂和妻子,都认为他不会有出息,对他十分冷淡,尤其是他的嫂嫂,经常对他冷言冷语。- 发愤苦读:苏秦非常生气,于是发愤苦读,后来研究...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